《容锦堂:新时代“农民寓公”的幸福人生》纪实文学《乡魂2—贾村塬人物》选载(30)
●原创 吴万哲 西府新传奇
容锦堂:新时代“农民寓公”的幸福人生
●文/吴万哲
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青年时,一粒汗珠摔八瓣,在农村辛勤劳作;中年时,遇上好年头,激情打拼创业,率先致富,是全村第一批成为“万元户”和第一批购买电视机的人;晚年时,随子女住进城市小区,衣饰新潮,生活规律,骑行、旅游、养生,过起了“寓公”生活。虽已年过八旬,还童颜鹤发,精神矍铄,堪称新时代农民幸福人生的典范。
他叫容锦堂,贾村镇杜家凹村四组人。
一
容氏家族是贾村塬名门望族,明清时出过多位进士、举人。容锦堂曾祖父容儒(1874—1960),清末拔贡,曾任七品京官,辛亥革命后任陕西省第一届参议员,创办了西坪小学,人称“大老爷”,是贾村塬颇有影响的人物。祖父容涵英(1893—1929),容儒长子,曾为民国政府公职人员,36岁时为人所害。父亲容瀚(1917—2003),容儒长孙,新中国成立前曾任宝鸡县西坪乡副乡长,利用身份掩护过地下党革命工作。解放后担任宝鸡市工商业联合会干部,后离职回乡,在农村劳动,终其一生。
容锦堂生于1945年4月。长兄容国瑞,高中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至退休。他在家中排行第二,6岁时其母赵梅仙(1917—1951)因病去世,其父在外公干,兄弟2人成了“孤儿”。曾祖父怜其孤单,常亲自教他们认字,诵读《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说古道今,启蒙传统文化。继祖母照料他们的日常起居。曾祖父容儒藏书甚多,他上学前就认了许多字,10多岁就看完了《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及三言两拍等许多文学名著。他7岁起在杜家凹小学上学,1959年起在远离家乡20多里的石羊庙中学(原宝鸡市第11中学)读初中,成绩一直优秀。1961年初中毕业,回村劳动。
二
因他有文化,表现积极,回村不久被选为生产队记工员,为社员服务。不久又被选进村办豆腐房当记账员,算账发货,从事管理。他认真负责,勤劳吃苦,深受社员欢迎。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木匠等手艺人很受人尊敬。族祖父容振德是个木匠,教导他学个木工手艺,才能盖房娶媳妇。他便自备木工家具,拜容振德、容礼等高手为师,经勤学苦练,终于能独立制作家具。他白天给集体干活,晚上还偷偷揽私活给人打家具,一做就是半晚上,吃一顿便饭,挣1块多钱补贴家用。
六十年代中期,大队办起村办木器加工厂,后来为争取国家统配的木材指标,加工厂改名为“宝鸡县杜家凹木器综合加工厂”,在贾村塬享有盛名。当时大队干部容继等起用了一些家庭成分高、但有文化、有能力、能吃苦、求上进的年轻人,容锦堂也被选进了“综合厂”。他再拜名师,再当“学徒”,精心深造。他上学时爱好几何课,又心灵手巧,学木活,学画图,学油漆,看啥会啥。青年人有力气,加上他又肯吃苦,虚心学习,成长飞快。经10多年的“摔打”,他成了一名精通家具制作行业“十八般武艺”、响当当、硬邦邦的工匠。
1982年企业改制重组,容崇儒被选为厂长,容锦堂当选生产副厂长,专管生产、技改、新产品设计、画图下料、价格核算等。他好革新,好创造。上任后,看到圆木分解、木条推平等工艺全靠手工干,十分苦累不说,质量、速度还不高,于是便大搞技术及设备的革新,联系市、县对口企业,寻求技术支持,又联系购买了带锯、电刨子等,质量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职工的收益也有了改善,大家都称赞他能干会干。但他也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在电锯安装使用过程中,曾几次发生事故,将他双手食指第一节指头全部打掉。十指连心!他疼得直掉眼泪,被送往宝鸡市中心医院做手术,缝合20多针。医生给他开了一月病假,他却连一天都未歇就上工,做些力所能及的杂活。带锯、电刨子安装后,工人怕出事不敢用,他伤好后便一直亲手操作电锯,长达10多年。
综合厂早先主要生产学生课桌凳及农村日用家具。他主管生产后,开发新产品,开始生产办公家具,销往宝鸡市姜城堡一带大型国企。还与宝鸡市生产资料公司联系,在下辖的七八家门店定点销售。当时运输全靠架子车,开始五六辆,后来几十辆;路不好走,有时还要肩扛人抬,浩浩荡荡送货上门,成为一道令人震撼的风景。当时综合厂办得很红火,村上用挣到的钱为群众打机井,安路灯,办了不少实事好事。村上新建小学,企业捐资2000元,企业领导捐资2300元。综合厂最红火时有员工60多人,加上不断进出的人员,先后有100多人在企业上班,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困难,还学得了手艺,这些人在改革开放后都成了致富能手。
俗话说:“能带千兵,不带10匠。”手艺人都脾气大,难管理。容锦堂虽年轻,但德行好,有文化,技术精湛,样样能干,人们对他很尊敬,相处和谐融洽。那时还没有打工潮,农村人没啥出路,全村人以能进综合厂为荣。他将进到厂里的年轻人聚拢在身边,不但教他们学手艺,还常告诫他们要做个好人。常说:“艺多不压身。年轻时要多吃苦,多学技术,将来才有大出息。”在他的激励、带动下,青年人成长进步很快。改革开放以后,他们有的办起了私营木器厂,有的办起了私营机械加工厂,还有人因有绘画基础,成了书法家、画家,发展都非常好。人们至今说起,还非常感激他当时的教导和培养。
1994年,他辞去副厂长职务,来到宝鸡市区发展。他先和朋友合作在虢镇创办了一家胶合板厂,效益不错。后又在宝鸡市联盟路经营百货小商铺,生意红火。还在宝鸡火车站广场“秦川书画社”当过店员,在宝鸡市技师学院当过宿管老师,在市区一家知名大酒店当过库管员,还在市区3家大型住宅小区干过物业保安员。他始终保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的品德和作风,在平凡而艰辛的岗位上打拼,发光发热,积累物质财富,实现人生价值,一直奋斗到2020年。
他是农村人励志、奋斗的典型。生命的年轮中,最让他怀恋的是在家乡“综合厂”的那些年,他要把这些故事讲出来,让后代了解那个时代杜家凹村的辉煌与成就。
三
容锦堂告诉我,他一生最难忘的恩人是继祖母杨梦霞(1903—1983)和叔父容浤(1923—2008)。他6岁离母,是继祖母付出10多年全部心血,将他小哥俩抚养成年。叔父、叔母在极端困难情况下对他兄弟视如己出,关爱有加,不但供他们衣食住行,还供他们上学。他在成年后也如亲爹娘一般孝敬,以报抚养之恩。
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夫人强文芳(1949-2023),是甘肃平凉二中的下乡知青,当过民办教师。经人介绍自由恋爱,结婚后一直在家相夫教子。后政策规定可以返城安排工作,但她却拒绝,一直生活在农村。90年代后随夫进城,当好贤内助。二人一生夫唱妇随,相敬若宾,50多年没分开过,恩爱白头。在夫人生病的最后岁月,他以男子汉大丈夫的责任担当,求医问药,接屎倒尿,无微不至照顾到生命最后一息。
最让他自豪的是,他养育了3个很有出息的子女,他为此也付出了极大的心智。90年代初,他听说卖城市户口,便一次性花5000多元给孩子买了城市户口,又在宝鸡市区购买商品房,将孩子全都转到条件较好的宝鸡市区上学。他根据当时大学录取率极低的现状,鼓励孩子走“先就业,再到工作岗位学习提升”的路子,积极报考职业院校。如今孩子不仅实现早就业,而且在工作岗位上学习提升,都拿到大学文凭。长女娟娟在民企从事财务管理;次女玲玲在陈仓区某局任中层领导,还担任宝鸡市职工文联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经常参加国家、省、市级音乐大赛和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并多次获奖;儿子正正大学毕业,现任宝鸡市某国企董事长,市数字经济专家智库专家。儿女们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
他是个农民,但却不是一般的农民。他一生不认命,不服输,勤劳致富,聚沙成塔。他是他们村较早购买录音机、电视机的人。当时人怕露富,买了电器白天不敢往家拿,晚上偷偷背回家。电视机一开,全村人来看稀奇,院子像看露天电影一样挤满了人。他也是第一个离乡不失志,拼搏奋斗到75岁的城市建设者。也是第一个懂得享受人生、过起寓公生活的农村老人……
他信奉“过好每一天、开心快乐就好”的养老理念,儿女争相让他与他们住在一起,他却坚持不给儿女添麻烦,购买一居室住房,独自居住。他告诉我:“一代人有一代的生活方式,在能动之前绝不给儿女添麻烦。”他将屋子装修得像高档宾馆,四壁悬挂着名人字画,阳台一隅有精致的小书架,架上放着许多书籍。他每天看新闻、看书、刷手机、转街看风景。天气晴好时还着了新潮冲锋衣,戴了大红的太阳帽,骑了高档单车,到处骑行、打乒乓球、健身、游玩。他游遍全国著名城市和景区,最近儿女又给他办理了护照,准备出国观览世界风光。儿女们十分乖顺,不时做和买了好吃好喝的上门孝敬,并心平气和陪他聊天,交流工作、家庭、学习,其乐融融。
人生的秘诀就是活出平凡的精彩。容锦堂微信名为“寓公”。寓公是个古老的词语,本是失势后的王公贵族寄居他乡的一种别称。可在他看来,却成了新时代老年农民寄居城市幸福生活的代名词。他心态平和,怡然自得,优雅生活,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大智慧,他成了“夕阳们”晚年幸福生活的典范!愿老人健康长寿,幸福永远!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一级编剧、高级政工师职称。陕西作协、戏剧家协会、编剧协会、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当过教师,从过政,做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有影视及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主编纪实文学《奔梦》《人间正道谱春秋》《风韵》、散文集《硕果满枝》等。编剧拍摄电影《秦火》《吕建江》等5部,电视剧1部,微电影30余部,栏目剧100余个。报告文学、散文等若干。出版著作有27万字纪实文学《西府奇人》和30万字《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电影《秦火》《吕建江》、报告文学《燃烧到最后》,散文《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万家酣梦》《追梦》《新生》《生命的托举》《寻根》,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50余次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秦岭文艺奖”。近年有独创优秀人物宣传品牌“西府奇人”,被誉为“宝鸡文化新现象”。电话、微信:15891078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