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诗词精品班乙巳年初夏在义桥笔会赋
文翁仞袍
2025 年 5 月 20 日
维乙巳之初夏,序属清和,钱塘烟雨初霁,越中山水方新。中华诗词精品研 习班诸子,应召聚于义桥古埠。此地虹饮三江之口,舟通吴越之津;昔有谢公屐 痕,陶令遗风,今逢盛世文澜,群贤毕至。余躬逢其盛,遂以赋纪其胜。
若夫雅集之兴,墨客咸集,诗心共契。临曲水而流觞,效兰亭以修禊。或携 竹杖探幽,或执羽扇拾级。拈韵分题,拟唐宋之格调;挥毫泼墨,追魏晋之风仪。 昔太白醉月,东坡泛舟,今我辈纵笔,岂让古贤独耀?
观乎义桥胜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芦荻洲头,白鹭低徊若雪;古渡岸边, 棹歌欸乃如诗。云水气与桥平,山城列屏;翠微隐隐绕淳城,湖濛映目。更有农 家院落,青葫绕架,晨鸡唤晓,晚霞盈樽,俨然陶令之桃源。
至若诗情勃发,榴花灼灼,似燃赤子丹心;梅雨霏霏,如织骚人愁绪。或咏 “一桥三镇盛世景,两江四岸欢乐潮 ”,融古埠新姿于笔端;或叹“潮涌,词源 开悟境,峰回笔力写仙翁 ”,寓家国情怀于尺素。师者“ 白发传诗韵,丹心破俗 声 ”,同窗“青衫竞逞潘陆思,皓首犹存少年狂 ”,诗成掷地声如玉碎,墨落生 香势若龙腾。
嗟乎! 时序无声新岁添,诗心不老向皓天。于今拾得清真韵,达意含情诗 路通。
赞曰:斯会既成,当立标杆。承李杜之筋骨,扬时代之气血。守正者,固 本培元,续先贤之绝唱;创新者,破茧问道,谱世纪之强音。愿借湘湖碧水,涤 笔书锦绣;更祈义桥明月,照卷鉴丹忱。今朝种玉诗田,来日必见瑶华满目;此 刻栽桐韵海,他年彩凤和鸣。

5 月 19 日分组讨论参考题回答如下
一.对当代诗词精品创作的整体看法以及参加首届《中华诗词》 精品研习班的体会、意见和建议。
当代诗词精品创作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注重贴近时代、 守正创新,既要传承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技法,又要融入现代生活与情 感。中华诗词学会将 2024-2025 年定为“精品年 ”,倡导诗词组织聚 焦精品的创作与推广。首届《中华诗词》精品研习班(2025 年 5 月 于杭州义桥举办)为此提供了实践平台,其特色包括:
名家指导与改稿:由林峰、高昌、刘庆霖等顶尖导师分组辅导, 帮助学员打磨作品至《中华诗词》发表标准。
热点议题探讨:如 AI 创作、新旧韵争论等,激发学员思考。
成果展示渠道:优秀作品可通过杂志“精品橱窗 ”栏目推广,并 建立长期交流群。
建议:可增加对地方文化特色的挖掘,鼓励诗词与地方文旅结合; 优化学员年龄结构,吸引更多青年创作者;强化后续跟踪培养机制, 避免“一次性 ”学习效应。
二、当代诗词精品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
当代诗词精品的评判需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核心标准包括:① 精神高度:体现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如鲁晓川强调楹联应蕴含“家 国之思与生命之悟 ”。②艺术创新:既需传承古典技法,又要探索现 代意象与语言。③人民性:周文彰会长指出“精品的最终尺度在人民 ”, 作品需能被大众传诵,避免局限于诗人圈层。④时代记录:陈柯平提出诗词应“发时代之先声 ”,反映当下社会变迁与人民情感。
三、AI 挑战下的诗词创作与评论,路在何方?
AI 技术对诗词领域的冲击与机遇并存:
挑战:AI 生成的诗词可能缺乏情感深度与独创性,易导致同质化; 传统创作者需警惕技术依赖。
机遇:AI 可作为辅助工具,帮助新手学习格律或提供灵感;其数 据分析能力亦可助力诗词传播效果的量化研究。
路径建议:建立“人机协作 ”模式,将 AI 用于基础创作教学, 而核心创意仍由人类主导;开展专题讨论(如研习班规划),探索 AI 与诗词美学的结合边界。
四、当代诗词的“破圈 ”之惑有哪些?
“破圈 ”困境主要表现为:①传播局限:诗词多在创作者内部流 通,难进入大众文化生活(如书法、朗诵等领域极少选用当代作品)。 ②内容隔阂:部分作品过度追求形式,忽视现代共鸣,如周成村批评 的“盲从古人避世情调 ”。③推广不足:缺乏对精品与诗人的系统性 宣传,对比小说、散文等文类明显弱势。
破局思路:推动诗词与新媒体结合(如短视频平台);加强跨界 合作(如与音乐、影视联动);鼓励“新词入诗 ”增强时代感。
五、如何看待当今诗坛的新旧韵之争?
新旧韵之争本质是传统规范与时代适应的矛盾:
旧韵(平水韵)派:主张保持古典音韵体系的文化纯粹性,认为 其是诗词审美的重要载体。新韵(普通话)派:强调语言变迁的现实, 提倡以现代语音为基础,降低创作门槛。
调和方向:可采取“双轨并行 ”策略,允许创作自由选择用韵方 式;教育领域侧重新韵普及,研究领域保留旧韵传承。
六、新词入诗的探索路径
新词入诗需平衡传统格律与现代表达:
意象创新:将“高铁”“元宇宙 ”等现代事物融入古典意境,如 用“云端 ”代指数字空间。
语言融合:借鉴网络用语的精炼性,但需避免低俗化,注重诗意 转化。
情感共鸣:以传统技法表达当代焦虑、环保等议题,如用“青山” 隐喻生态保护。
案例:周文彰提倡的“当下语言、当下思维 ”即强调现代性融入。
七、网络诗词热的特点与传播分析
特点:①草根性:起源于 90 年代,创作者多元化。②即时互动: 平台评论功能加速反馈,形成创作-传播闭环。
③内容碎片化:短诗、楹联更易传播,但深度作品易被淹没。
问题与机遇:
问题:质量参差、版权保护薄弱;过度娱乐化消解诗词严肃性。
机遇:短视频、社交媒体可扩大受众;数据库建设助力经典化筛 选。
八、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群体分析
主要群体及其特征:①学院派:注重学术规范,创作偏向雅正, 影响力集中于专业圈层。②地方诗社:扎根地域文化,作品生活气息 浓厚,但传播力有限。③地位影响:学院派主导理论建构,群体推动
大众化,为地方诗社维系文化根基。
九、语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创新路径:①词汇扩展:吸收科技、网络术语,但需诗化改造。 ②语法突破:在保留平仄基础上,讲究律诗的对仗,尝试现代句法结 构。
传承要点:文化符号活用:如“龙”
避免误区:摒弃生造词、过度西化表达,维持汉语韵律美感。
十、格律体诗与自由体诗的关系审视
两者关系呈动态互补:格律诗:承传平水韵诗和中华新韵诗词形 式美与音乐性,是严格按照格律规律以起承转合原则写的,用古韵框 架抒发诗意为当代服务这才是文化身份的特征的主体(如楹联的格律 要求)。自由诗:打破形式束缚,更适应现代情感表达应归到现代诗 这一块。
参加中华诗词精品研习班笔会作品
义桥行感 翁仞袍(浙江)
湖水平如镜,莺歌两岸天。
行舟波浪起,风物醉心田。
渔浦行 (一) 翁仞袍
共和乙已年,渔浦聚群贤。
古意无尘壒,闲情有静缘。
马蹄奇迹在,红爪妙音传。
来者继薪火,高吟震九天。
(二)
虹饮三江口,诗潮起浙东。
谢公先到者,陶令晚归风。
路曲通舟处,门深见寺中。
坐看渔浦景,煮韵水云空。
赞《中华诗词首届精品班导师》
翁仞袍
瑶池雾雨清,果断义桥行。
白发传诗韵,丹心破俗声。
兰亭高品在,莲社送君明。
好领精班意,感恩师德情。
步韵潘泓导师《再到越王城山》
翁仞袍
越山衔古庙,峻岭起天惊。
殿耸啼莺合,林迎踏草平。
檐花工部宦,壁画赵王兵。
千载传星火,年年伴闹城。
步韵卢冷夫导师《参加中华诗词首届精品研习班》
翁仞袍
光阴易逝岂须寻,
湘水浮流古韵深。
客梦诗情归墨海,
乡愁酒兴拥书琛。
词场课夜人初老,
艺苑闲身我有心。
拾得义桥千万句,
芳菲满眼尽仙吟。
步韵刘庆霖导师《赠精品研习班同学》
翁仞袍
刘公浩气散东寰,
俯首词场耕紫烟。
梦到兰亭骚客世,
诗成莲社主人天
千章洗眼心长在,
万里传灯志未还。
且借流觞壮仙胆,
高山立雪敬年年。
义桥行 翁仞袍
初至义桥真喜出,
几多骚客巧逢迎。
东坡天下千秋在。
太白人间四海名。
雨落楼台宜硕茂,
云飞草木渐开明。
今时渔浦三江水,
何处潮头不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