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卫华
说起航运中新村,可是我童年和少年,成长生活过的村庄。如今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曾经的过去,就像一本刚刚出版的回忆录,在记载人生的篇章中,充满难忘的章节以及加着标点的段落。
一提中新村,还真感情深。在六十多年前,那一排排平房,一家家邻居;一间间锅屋,一条条小路;一棵棵大树,一张张面孔,就像承载着历史发黄的照片,清晰的从存封的记忆中流出。尤其是儿时各种各样的快乐,就好像在一个个传说中,有着令人回味的故事,不时的呈现在眼前。 中新村,全称为航运中新村。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咱老清江城最大的单位,为淮阴地区航运局的家属居住地。为何叫中新村?说来话长,因为当年地区航运局的家属居住地,有东新村,南新村和北新村之分。本应该叫西新村的,只因为该新村位于南北新村之间,同处于清江大闸口的中轴线上,而且是分布中最广,局领导最集中,住家户最多的新村,所以自然也就叫中新村了。
最早的中新村,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也就是现如今淮海东路菜场旁,一条小路向北的庞大居民区。当年的航运中新村,好像只有四排青砖青瓦的平房。原来是作为航运局的招待所之用,可随着各地支援苏北,其干部职工的不断调入,原有的平房,已经不适应居住的需要。于是,中新村扩展到WG前,就新增加了几十排平房,住家户也从最初的几十户,增加到几百户。并分成了东大院和西小院,构成了方圆百米,远近闻名的航运中新村。 那时的航运中新村,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每家每户的孩子,少则两三个,多有五六个,成天聚集在一起,尽享童年的快乐。嬉闹、玩耍、追逐、游戏,可以说,在这座大家院里生活的孩子们,是不分大小,不分男女,不分东西,不分远近。捉迷藏,竖猩猩;轧三角,掀洋片;滚铁环,扔沙包;拍烟标,斗杏核;弹小球,掷铁饼;跳方格,踢毽子;下军棋,打扑克;玩斗鸡,骑马战等等等等,那快乐的游戏,快乐的岁月,快乐的时光,快乐的童年,将当年的中新村宿舍区,打造成了快乐的自由领地,和睦的邻里关系,融洽的小区环境。而亲如一家的左邻右们,成为那年那月中新村的真实写照。
最早的中新村没有围墙,后来随着新村的不断扩建,那围墙也逐步建成。但围墙不高,也就两米多些。于是,不走大门,翻墙“越货”,成了新村一帮孩子的最爱。那年月的翻墙,小伙伴们讲究的是技巧,会在一个个墙垛之上,在砖与砖之间,凿上凹槽。然后摽着墙垛,踩着凹槽,就可翻上墙头。当伙伴们品尝到,翻墙的快乐之时,总是争先恐后的一比高下。在爬上墙头后,大都是张开双背,来回奔跑,就像“小兵张嘎”中的 嘎子,在捉迷藏的游戏中,穿梭在中新村的东南西北。
那年那月中新村大院,共有三座大门。主门朝东,是居民们进出的主要通道。而通道的紧西,曾砌有一座近十米高,三米宽,五十公分厚的语录牌。虽说有着现如今,那纪念牌坊的味道,但它是WG的产物。说起语录牌,其记忆最深的,是上面用油漆,写成的“大海航行靠陀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的巨幅标语。可别小看那标语写成的大字,其龙飞凤舞的草书,一看就是文人巨匠所书。但凡一提起他,中新村的老少爷们,均有所不知,他是一位头脑瓜有点毛病的精神病患,所留下的墨宝。此人姓李名宿凡,据说曾经是跨过鸭绿江,参加过抗美援朝,而被炮弹震晕后,导致后遗症的革命老干部。所以在中新村,全院从上到下的男女老少,对他都是刮目相看,尊重有加。
当年的中新村大院,隶属于清江市城北公社的新村居委会。居委会主任姓张名业珍,四十来岁,一看就是那种强悍的女人形象。不过张主任的家,住在中新村大院外,但她确委派了一名五十出头,和蔼可亲的代理叫赵大妈,管理着中新村大院的日常事务。赵大妈本不姓赵,是着老头子的姓,在航运公司当副科长的赵维武而叫的。
全院的男女老少都喜欢赵大妈,因为在她的手上,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年月中新村的男爷们,因为常年在外 “水上漂”。这家中的留守妇女和儿童,成了中新村大院的一抹亮色。由于大多数家属的文化不高,所以邻居之间,因为孩子的矛盾,鸡毛蒜皮的小事,常常是妇女之间吵架,而吵得不可开交。 在当年中新村吵架的妇女之中,以嗓门、力度、技能、持续等特点,曾排出过前三的吵架能手。只记得一号能手花大妈,同二号的齐大妈,两人的“开战”过程,曾创下中新村之最。她俩曾坐在门前,捶胸顿足,叉腰对吵,一直持续了三天三夜。对此,居委会的赵大妈,当然是上门干预,极尽平熄之能。可在无法调停解决后,只得“曲线救国”。并通过公司有关部门出面,让双方的“水上漂”请假回家,不解决矛盾,以停岗(位)论处。结果,这招数还真管用。从此,这中新村的吵架之风,终于偃旗息鼓,其邻居们又回到那个和睦相处的小区环境。
“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这是中新村同赵大妈一样的热心人,一位叫王大妈的口头禅。由于老头子是公司的组织科长,她干脆组织起全院,那些悠闲在家的家庭妇女,发扬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从拉板车纺羊毛开始。回想起那年那月,其每家每户,那摇着纺车的滋滋声,拖着羊毛的别样景,好似抗日时期的延安,那手摇纺车,丰衣足食的情景再现。
都说创业不易,创收艰辛。当年,正是在王大妈的率领下,大院中的一帮孩子妈,在公司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扶持下,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发展到有着数十万固定资产的集体企业;从纺羊毛,剥大蒜;糊纸盒、拉板车开始,一直深入到除船锈,打铁钉;织缆绳,做篷帆等等岗位。并仅仅用了十多年时间,就将原来的家属自制组织,经营的有模有样,开办的风生水起,并迅速成为公司下属,一个举足轻重,不能离开的“机器部件”。 凤凰涅槃,妇女担当。这就是中新村大院,在上个世纪所创造的奇迹。正是这一奇迹,使现如今大多数,已经退了休的原家庭妇女,均老有所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并享受着企业带给的实惠,国家赋予的福利。
中新村大院曾经是我生活过的地方。虽然现如今,它的容貌,没有多大的改变;虽然在城市建设中,还处在规划的中心地带。但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块风水宝地,一定会以全新的面貌,像万达广场一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