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的守望文/王明雪(雪歌)
那个怀抱万古离骚的诗人踏浪远行
再也没有回头,只留下滔滔江水
难道以命传颂的家国情怀便是你的一切
怀想中,春秋的黄绿反复轮回
飘落的时空,却无法抹平英雄的脊梁
扬弃铁打的风雨,悲欢或习以为常
行走在烟云之上的灵均,被世代相传
任他历经冷暖的草木枯了又荣
永恒的爱情覆盖所有陈旧的欲望
龙舟竞渡,还在勠力打捞着不朽的灵魂
岁月的尘埃堆高了历史起伏的沧桑
聆听水流的教诲便令人顿生豪情
利刃般尖锐的光影乘风破浪
此刻,波澜恰似闪烁的星辰铺满汨罗江
诗化的众生早已焕发穿越古今的光芒
江山在你身后,不断生长无限愿景
告别了那些坚持不懈的守望
也许,时间将替我们编织出万般结局
哪怕五月端午头顶的天空锈迹斑斑
那悲怆的江流,依旧回荡着鲜活的誓言
2025.05.30..明雪诗笺
点评词
千年诗魂的永恒回响——评《端阳的守望》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端午佳节,这一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特殊时刻,王明雪(雪歌)的诗作《端阳的守望》宛如一泓清泉,当代诗歌的百花园中静静流淌,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精神光辉。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妙的艺术构思和动人的情感表达,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我们得以在文字的世界里,重新审视和感悟端午佳节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以及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留给后世的不朽精神遗产。
一、深邃厚重的思想内涵:对屈原精神的深情礼赞
诗歌以“端阳的守望”为标题,直接点明了主题与端午佳节的紧密联系,而“守望”一词则赋予了整个作品以深沉的情感基调与绵长的时间维度。在诗中,诗人开篇便以极具画面感和冲击力的语句“那个怀抱万古离骚的诗人踏浪远行/再也没有回头,只留下滔滔江水”,将读者瞬间带入了遥远的历史时空,仿佛亲眼目睹了屈原投江的悲壮场景。这一画面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对屈原精神的一种具象化表达,象征着他毅然决然地以生命践行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紧紧相连。
诗人进一步追问“难道以命传颂的家国情怀便是你的一切”,这一充满哲思的疑问,引发了读者对屈原精神世界的深入思考。在诗人的笔下,屈原的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怀想中,春秋的黄绿反复轮回/飘落的时空,却无法抹平英雄的脊梁”等诗句,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诠释。春秋交替,时光流转,然而屈原的英雄形象和他所代表的家国情怀却如同不朽的丰碑,屹立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任凭岁月的风雨如何侵蚀,都无法动摇其根基。这种对屈原精神的礼赞,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弘扬,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诗中“行走在烟云之上的灵均,被世代相传/任他历经冷暖的草木枯了又荣/永恒的爱情覆盖所有陈旧的欲望”等语句,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屈原精神的丰富内涵。除了家国情怀,诗人还提及了“永恒的爱情”,这里的爱情并非单纯的儿女私情,而是屈原对祖国、对人民深沉而炽热的爱,这种爱超越了个人的私欲,成为了一种高尚而纯粹的情感,如同阳光般温暖而明亮,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照亮了后世人们的心灵。
二、精妙独特的艺术构思:时空交织的诗意表达
艺术构思上,《端阳的守望》展现出了诗人非凡的创作才华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诗人巧妙地运用时空交织的手法,将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紧密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诗意氛围。诗中既有对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场景的描绘,如“春秋的黄绿反复轮回”“行走在烟云之上的灵均”,又有对当下现实的观照,如“龙舟竞渡,还在勠力打捞着不朽的灵魂”“岁月的尘埃堆高了历史起伏的沧桑”。这种时空的交错与碰撞,使得诗歌在时间的纵轴和空间的横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赋予了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远的意境。
诗歌的意象运用也十分精妙。“滔滔江水”“飘落的时空”“历经冷暖的草木”“龙舟竞渡”“闪烁的星辰”等一系列意象,不仅生动地描绘出了端午佳节的独特氛围和自然景观,更承载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滔滔江水”既是屈原投江的载体,也象征着历史的长河,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英雄的陨落;“龙舟竞渡”则象征着后世人们对屈原精神的追寻和传承,每一次的竞渡都是对屈原灵魂的一次深情呼唤;“闪烁的星辰”则将波澜壮阔的汨罗江与浩瀚无垠的宇宙相联系,赋予了诗歌以一种宏大而神秘的美感,暗示着屈原精神如同星辰般永恒闪耀,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夜空。
诗歌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全诗以屈原投江的悲壮场景开篇,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接着深入探讨屈原精神的内涵,展现其丰富性和深刻性;然后通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最后以“哪怕五月端午头顶的天空锈迹斑斑/那悲怆的江流,依旧回荡着鲜活的誓言”作结,首尾呼应,使整首诗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有机的艺术整体。在情感的表达上,诗歌从开篇的悲壮、深沉,逐渐过渡到中间的激昂、豪迈,最后在结尾处回归到一种坚定、永恒的情感基调,层次分明,跌宕起伏,犹如一曲悠扬的乐章,扣人心弦。
三、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
《端阳的守望》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其真挚而动人的情感表达。诗人以一颗虔诚而炽热的心,将对屈原的敬仰、缅怀之情融入到每一个字里行间,使读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与屈原之间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这种情感并非是空洞的口号或抽象的抒情,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自然而流畅地流淌出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诗中“聆听水流的教诲便令人顿生豪情/利刃般尖锐的光影乘风破浪”等语句,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在端午佳节这一特殊时刻,面对汨罗江时所产生的内心感受。水流的声音仿佛是屈原精神的无声诉说,让诗人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心生豪情壮志;而“利刃般尖锐的光影乘风破浪”则以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昂与振奋,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细腻入微,又大气磅礴,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澜。
“江山在你身后,不断生长无限愿景/告别了那些坚持不懈的守望”,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精神传承与发展的坚定信念。在诗人看来,屈原虽然已经远去,但他所代表的精神和理想却如同种子一般,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不断孕育出新的希望和愿景。而“告别了那些坚持不懈的守望”并非意味着放弃,而是一种升华,意味着屈原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了一种无需刻意守望便自然传承的文化基因。这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表达,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亮色,使诗歌在悲壮之中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四、语言风格:典雅与灵动的完美融合
语言风格上,《端阳的守望》呈现出典雅与灵动相融合的特点。诗人运用了大量富有古典韵味的词汇和意象,如“灵均”“离骚”“春秋”“江山”等,使诗歌具有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彰显出一种典雅之美。同时,诗人又巧妙地运用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充满了灵动之美。例如,“利刃般尖锐的光影乘风破浪”“那悲怆的江流,依旧回荡着鲜活的誓言”等语句,将光影比作利刃,赋予江流以人的情感,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的语言节奏也十分和谐优美。诗人通过对诗句长短、平仄的精心安排,使诗歌在诵读时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如“那个怀抱万古离骚的诗人踏浪远行/再也没有回头,只留下滔滔江水”,长短句的交替使用,既符合诗歌情感表达的需要,又使诗歌的节奏富有变化,避免了单调乏味。这种典雅与灵动相融合的语言风格,既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符合当代读者的审美需求,使诗歌具有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和较强的艺术生命力。
五、结语
《端阳的守望》是一首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情感性的优秀诗作。它以端午佳节为背景,以屈原精神为核心,通过深邃厚重的思想内涵、精妙独特的艺术构思、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和典雅灵动的语言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在诗歌的世界里,重新认识和感悟了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精神魅力和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屈原的深情礼赞,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将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坚守理想信念,传承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相信未来的岁月里,《端阳的守望》这首诗作将如同屈原的精神一般,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