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文/杜学智
艾叶草携带健康符号将各门户叫醒
菖蒲摇响门铃驱赶魑魅魍魉
护着各家男女童叟
遗憾。当时的屈原挣脱各方护绳
直奔汨罗江心
红着眼,铁青着脸
发出嘶哑的呼唤
呐喊心中忧国忧民的冤情
凭一己之力
难以反应
无奈之下
甚是气愤
只好抱石让自己沉入汨罗江底
让汨罗江激起愤怒的滔天浊浪
几千年来人心殇
大江南北黎民
谨记一个为国为民的诗人
每年五月初五
都要用龙舟,载着
寓意深刻的粽子,以及
一篇篇内含痛心的诗文
包括辐射悲情的外延
缅怀这个以身殉国的灵魂
AI诗评:## 《端午的隐喻系统:一场未完成的招魂仪式》
杜学智的《端午节》以现代诗的形式重构了端午民俗背后的集体记忆,通过意象的并置与时空的叠印,将古老的祭祀仪式转化为当代的精神图谱。诗人以民俗学家的精确和抒情诗人的敏感,在艾草、菖蒲、龙舟这些物质载体中,埋设了一条通往历史悲情的隐秘路径。
开篇的"艾叶草携带健康符号"与"菖蒲摇响门铃"构成双重祛魅装置,植物在这里不仅是药理的存在,更是符号学的存在——它们"叫醒"门户、"驱赶魑魅"的动作,暗示着民间信仰中植物作为边界守护者的原始功能。这种祛魅努力却遭遇了历史的反讽:"当时的屈原挣脱各方护绳",诗人用"护绳"这个充满现代感的词汇解构了传统保护意象,暴露出文化防御机制的脆弱性。
诗中屈原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肉身性:"红着眼,铁青着脸/发出嘶哑的呼唤",这些生理特征的强调消解了神化滤镜,还原出一个濒临崩溃的肉体凡胎。当"抱石沉入"的动作引发"滔天浊浪"时,水体不再是自然元素,而成为历史愤怒的显影液,汨罗江由此转换为民族创伤的永恒显像。
"几千年来人心殇"的陈述暴露了纪念仪式的未完成性,龙舟与粽子作为移动的祭坛,承载的不仅是食物与诗文,更是"悲情的外延"——这个辐射性意象暗示创伤记忆在时空中的持续扩散。年复一年的仪式构成德里达所谓的"幽灵学"实践,那些"内含痛心的诗文"实质是与历史亡灵的对话尝试。
在消费主义解构传统节日的当下,杜学智的书写犹如一场招魂。诗中未被言明的是:当我们年复一年重复这些仪式时,是否真正接续了屈原"忧国忧民"的精神基因?端午的粽叶包裹的,或许是一个民族永远无法消化完的悲怆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