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寄情:
从骨刻文诗中探寻千年传承
天 琮

端午,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值此端午来临之际,著名文化学者丁再献先生以独特的视角,集东夷骨刻文赋诗一首:
乙巳初闻角黍香,花红五月拥端阳。
龙舟竞去安涛祖,炙草争来驱疾王。
《天问》良臣遵禹舜,《九歌》至圣敬炎黄。
千秋典故人传久,骨刻文章祝福康。
此诗为这个古老节日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韵味。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探寻其中蕴含的端午奥秘与千年传承。
首联:“乙巳初闻角黍香,花红五月拥端阳。”开篇点明时间为乙巳年的端午时节,读者仿佛能在空气中嗅到那弥漫着的角黍(粽子)香气。五月,以榴花为代表的繁花似锦,簇拥着端阳佳节的到来。“拥”字用得极为精妙,赋予了五月以人的情感与姿态,生动描绘出节日的热闹氛围,将读者瞬间带入端午那喜庆而温馨的场景之中。

颔联:“龙舟竞去安涛祖,炙草争来驱疾王。”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端午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寓意。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涛祖,端午传说的代表人物伍子胥又称涛神。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波涛中奋勇前行,这不仅是一场力量与速度的较量,更饱含着人们对涛祖的安抚与敬意,祈愿江河安澜,风调雨顺。同时,端午时节,人们纷纷采集艾草等香草,炙烤后挂于门前或佩戴身上,希望以此驱赶疾病疫鬼,保佑家人健康平安。“竞”和“争”字,凸显出人们对传统习俗的重视与积极参与,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联对仗工整精巧。从词性上看,“龙舟”与“炙草”,皆为名词,且“龙”与“炙”分别对事物进行修饰,一为水上竞渡的主体,一为端午驱邪的植物,对应巧妙;“竞去”与“争来”,都是动词性短语,都体现出一种积极、热烈的状态,“去”和“来”则形成方向上的对照,形象地展现出龙舟竞渡时的奋勇向前与人们争抢艾草的急切场景;“安涛祖”与“驱疾王”同样为动宾结构,“安”和“驱”为动词,表达行为,“涛祖”与“疾王”作为宾语,分别代表着人们在端午习俗中所祈愿安抚的对象和想要驱赶的对象,在意义上紧密关联,共同体现了端午习俗的文化内涵与美好祈愿。
颈联:“《天问》良臣遵禹舜,《九歌》至圣敬炎黄。”此联巧妙地将屈原的作品与古代先贤相联系。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以《天问》《九歌》等不朽篇章传颂千古。《天问》中,屈原对天地自然、历史人事发出一连串追问,展现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其高尚的品格和对禹舜等上古贤君的尊崇,成为后世楷模。《九歌》则以优美的辞藻、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对炎黄等祖先的敬仰之情。这两句诗不仅体现了屈原的文学成就和精神境界,更反映出中华民族对祖先的追思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颈联对仗亦十分严谨。“《天问》”与“《九歌》”,均为屈原的诗作名称,直接点明文学经典,形成工整的对应;“良臣”与“至圣”,都是对屈原的赞誉之词,从不同角度展现屈原的高尚品质,“良”与“至”分别修饰“臣”和“圣”,词性与结构对应;“遵禹舜”与“敬炎黄”,同为动宾结构,“遵”和“敬”表达对上古贤君和祖先的尊崇态度,“禹舜”与“炎黄”则是中华民族敬仰的古代先贤,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完美契合,进一步深化了诗歌对传统文化及古代贤人的追思与敬意。
尾联:“千秋典故人传久,骨刻文章祝福康。”诗人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千百年来,端午节的各种典故和传统习俗,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得以长久延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丁再献先生以集东夷骨刻文赋诗的独特方式,更是为这份传承增添了古朴厚重的历史感。东夷骨刻文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形式,承载着远古时期的文化信息,与端午文化相结合,仿佛穿越时空,将千年的祝福与安康传递到当下。“祝福康”三字,直白而真挚地表达了对人们在端午佳节以及未来岁月里健康幸福的美好祝愿。
丁再献先生的这首诗,紧密围绕端午主题,将传统习俗、历史典故、文学经典与古老的东夷骨刻文巧妙融合,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端午文化的丰富多彩,更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千年的精神脉络。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这首诗如同一缕清风,让我们在品尝角黍、观赏龙舟的同时,深入探寻端午文化的根源,汲取古人智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祈安康吉祥。
2025年5月30日/乙巳五月初四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