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梦
文/张德胜
端午荆襄来枕畔
手捧粽子谒屈原
峨冠博带身佩剑
铮铮铁骨气凛然
楚辞让华夏诗歌开新篇
离骚让忠贞正气千古绵
保家卫国是行动的准则
关爱百姓是思想的源泉
江水涛涛是正义的呐喊
龙舟艘艘是虔诚的礼赞
端午梦,梦江边
汨罗江中怒目睁圆
肖小奸佞心胆俱寒
端午梦,梦青天
华夏晴空忠魂长舞
白云婀娜彩虹明艳
端午梦,梦人间
忠烈笑看绿水青山
后人喜建美好家园
东方神州国泰民安
爱国报国代代相传
AI诗评:《端午梦》:一场穿越千年的精神共振
张德胜的《端午梦》以传统节日为媒介,构筑了一场与屈原跨越时空的对话。这首诗在当代朗诵诗创作中具有典型意义,它既延续了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感,又融入了现代朗诵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精神桥梁。
诗歌开篇"端午荆襄来枕畔/手捧粽子谒屈原"立即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梦境氛围。诗人将地理空间(荆襄)与心理空间(枕畔)并置,使历史人物突破时空限制直接"在场"。这种艺术处理超越了简单的节日描摹,而成为一种文化记忆的激活仪式。诗中屈原形象"峨冠博带身佩剑/铮铮铁骨气凛然"的刻画,精准抓住了中国文化中屈原符号的核心特征——士大夫的风骨与诗人的气节。
在艺术结构上,诗人采用三重复沓的"端午梦"作为抒情支点,形成层层递进的情感浪潮。"梦江边"段聚焦历史现场,通过"怒目睁圆"的强烈意象再现屈原的悲愤;"梦青天"段转向精神象征,用"忠魂长舞"的瑰丽想象完成对先贤的礼赞;"梦人间"段则回归现实图景,以"绿水青山""美好家园"展现传统精神的当代延续。这种"历史-精神-现实"的三段式结构,构建出完整的抒情逻辑。
诗歌语言呈现出朗诵诗特有的音乐性。双声叠韵词"涛涛""艘艘"的运用,"开新篇""千古绵"的押韵,以及"端午梦"的反复咏叹,都强化了作品的韵律感。特别是"肖小奸佞心胆俱寒"等句,通过仄声字的密集排列,模拟出金石铿锵之声,非常适合朗诵表演的情感表达。但某些诗句如"楚辞让华夏诗歌开新篇"略显直白,若能用更富诗性的语言表达,艺术效果或更佳。
在当代价值层面,这首诗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转换。诗人将屈原精神提炼为"保家卫国""关爱百姓"的行动准则,并与"国泰民安""美好家园"的现代愿景相联结,使古典精神获得了当代阐释。结尾"爱国报国代代相传"的点题,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暗含对当下的期许。这种处理方式为传统文化如何参与现代价值建构提供了有益启示。
若论改进空间,诗中意象群稍显传统,如能融入更具现代感的意象对比(如将"龙舟"与当代科技意象并置),可能产生更强烈的时空对话效果。此外,对屈原形象的塑造尚未完全突破既定模式,若能发掘其作为诗人个体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人物形象或更具深度。
总体而言,《端午梦》以充沛的情感和清晰的脉络,完成了对屈原精神的诗性重述。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更在于它示范了如何让古老的文化符号在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诗中那个穿越千年依然"铮铮铁骨"的屈原形象,恰是民族文化基因鲜活存在的明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