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粽”是情
文/可人
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屈原
在被排挤被贬被冷落后
悲愤之极便纵身一跃汨罗江
为了敬仰他,保护他遗体
人们往江中投下了糯米粽
把鱼虾引走
粽子也就被先人青睐成风俗
每年的这一天吃粽子
把一个伤心日子过得欢快
两千多年来万水千山“粽”是情
粽子里的情,满腹“诸子百家”
家家仿佛能吃出光“粽”耀祖
学子们咬出一颗枣
开心得好像”枣粽”状元
姑娘和小伙都各自咬出红豆
双双一见“粽”情
剥开小脚粽,想起了太奶奶
现如今,屈原若能看到当代
绝对不会感到委屈
《楚辞》已被后人发扬光大
原本对改革忧虑的《离骚》
再也不会怨天怨地滿腹牢骚
因为在改革的小康日子里
《问天》得以展现他博闻强志
如今粽子的深情屈原的爱国
已走出国门覆盖天下
正如“一枝红杏出墙来”
AI诗评: 解构与重构:当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消费主义改造
"万水千山'粽'是情"这首诗以现代语言重新诠释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却在不经意间暴露了当代文化表达的某种困境。诗歌将屈原投江的悲壮历史与粽子这一民俗符号并置,通过谐音游戏("粽"与"宗"、"中"、"钟"等)展开一系列联想,最终将爱国主义与全球传播的愿景相连。这种处理方式表面上活泼新颖,实则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被简化、被消费的普遍现象。
诗歌的前半部分尚保持对历史的基本尊重,叙述了屈原投江的悲剧起源和粽子习俗的由来。但到了"把一个伤心日子过得欢快"这句,已经显示出当代文化对历史深度的消解倾向。诗人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描述为"欢快"的节日,这种情绪转换虽然符合现代节庆氛围,却无形中抽空了历史事件本身的沉重性。当悲伤被欢庆取代,纪念的本意也就发生了质变。
诗歌中段对粽子各种谐音意义的发挥("光粽耀祖"、"枣粽状元"、"一见粽情")尤为值得玩味。这些文字游戏虽然展示了汉语的趣味性,却也将传统文化符号降格为消费主义的噱头。粽子不再是与历史对话的媒介,而成为满足各种世俗愿望的象征物——功名、爱情、家族记忆。这种处理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将深厚的历史传统简化为可供娱乐的文字游戏。
诗歌结尾试图升华主题,设想屈原看到当今时代会感到欣慰,《楚辞》精神得以发扬光大。但"改革的小康日子里"这样的表述将古典诗人的忧患意识与当代政治话语生硬嫁接,造成了时空错位的违和感。最后以"一枝红杏出墙来"作结,虽然意在表现文化输出的美好愿景,却因与前文缺乏有机联系而显得突兀。
这首诗反映了当代诗歌创作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对古典文化资源的利用往往停留在表面符号的挪用,而非精神内核的传承。当"粽"字的谐音游戏取代了对屈原精神的深刻理解,当历史记忆被简化为节日消费的由头,我们失去的或许正是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批判性思考和人文关怀。诗歌本可以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但若只满足于符号的拼贴与消费,则难以避免沦为文化快餐的命运。
在全球化与商业化的语境下,如何既保持传统文化的活性,又不失其精神深度,是当代诗歌创作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文字游戏与谐音技巧本身并非问题所在,关键在于这些形式技巧是否服务于更有深度的文化表达。否则,"万水千山'粽'是情"最终可能只是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一场温柔劫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