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上刊诗人:玉章,朱守平,张志忠,李灵秀,王建华,杨志,付华山,于金奎,小渔翁,黄荣培,吴锡锋,赵永衡,源流诗纪,刘臣民,海风,刘晁林,华诗章,柯美柘,玉树临风,隆光诚,佟德祥,张华兴,黄叶舞秋风,甲衣,涧之燕,王建生,青莲,童华,樊志刚,陈铠,跃马扬鞭,迎夏(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01.
端午节三咏
玉章
七绝 . 浴兰节牵情
楚水涛涛两千年,长流艾草美人川。
龙舟又见浴兰动,千秋忠魂在世牵。
注释:
(1)“艾草美人”。香草美人的代称。香草比喻贤臣,美人比喻君主,通过自然物与人事的类比,表达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源自屈原《离骚》,后由汉代王逸在《离骚序》中系统阐释,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比兴象征系统。
(2)“浴兰节”。端午节的别称。
诉衷情 . 采艾女
青青香艾挂门头,云鬓粉面柔。伊采艾,苦中悠,山野映红羞。
五色臂丝纠,汗微流。临行执手娘叮嘱,盼归愁。
注释:“五色臂丝”。是一种在端午节期间佩戴的装饰品,通常由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五色臂丝的佩戴习俗源于中国古代的五行观念,具有辟邪和祈福的美好寓意。
喜迁莺 . 年年龙节
年年龙节。看云起云落,梅霖初歇。汨罗烟深,终笔《怀沙》,楚水几多斜月。回首七宿何处,“中正”关河重崛。俱往矣,任潮神千载,之江如沸。
珍重先贤乎。英灵照影,浴兰洁斋谒。送目飞鸢,佩蒲把酒,无尽绵绵情说。梦想龙舟直上,舞入云涛竞发。今夜里,莫道艾蕭盛,清香余馥。
注释:
(1)“龙节”。端午节的别称。为上古先人在五月初五这天,祭祀龙神的节日。
(2)《怀沙》。指《九章·怀沙》,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诗。一般认为此诗作于屈原临死前,是诗人的绝命词。
(3)“七宿”。即“苍龙七宿”,也称东方青龙七宿,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名词。一般认为,在端午节即仲夏时节,“苍龙七宿”已飞升至正南方中天。
(4)“潮神”。潮神是浙江省的民间传说:钱塘江涨潮为潮神发怒所至。每年端午节也是钱塘江观潮的时日。
(5)“之江”。钱塘江的别称。
(6)“浴兰”。古时候端午节也称浴兰节。端午节这天,民间要用兰汤(香水草)洗澡。“浴兰”,寓指恩惠、祥瑞、财富及美好、高贵之意。
02.
五律 临海城(外二首)
朱守平(浙江)
一街烟火味,随处旅游人。
美食芬芳漾,风光意韵神。
巾山崇宝塔,洛水誉银鳞。
古巷藏民宿,氛围日日新。
金丝桃
玉瓣布金丝,清风曳绿枝。
缤纷初夏际,绰约暮春时。
朝露仍然饰,晚香依旧施。
容颜诚靓丽,粉蝶引相思。
月季花
昆明香月季,千里寄江南。
金粉宜成对,欢迎自再三。
女儿知敬孝,生活总怡甘。
清水银瓶配,悠扬且内涵。
03.
五言●儿童节
张志忠(辉南)
国际儿童节,英雄出少年。
放牛王二小,情报海娃传。
古有吴孙策,当今恒屹篇。
长江推巨浪,可畏后生填。
04.
青玉案 端午祭屈原
文/李灵秀
骄阳五月逢端午。艾草挂、龙舟渡。
米粽香囊童早慕。雄黄美酒,纸鸢飞舞。传统千年故。
汨罗江上翻云雾。万古忠魂永存处。
百姓黎民同壮举。子孙不尽,精神笃固。镌刻中华谱。
05.
荷花仙子
王建华(河北)
翩翩鸥鹭跃荷塘,莲叶田田透阵香。
更喜藕花经雨露,恍如仙子彩裙裳。
06.
端午吟
杨志 齐齐哈尔
户挂胡芦彩线长,门悬艾草祭端阳。
千年故事催人泪,一卷离骚记兴亡。
碧血己凝天问里,丹心尽赴九歌章。
荆山楚水今优在,爰国情怀万古扬。
其二
艾草葫芦挂玉堂,亲包粽子敬贤良。
雄黄空浸千年酒,角黍难充九曲肠。
天问诗中存傲骨,离骚句里纳悲伤。
泊罗水上丹争度,正义精神万古扬。
07.
七律·端午郊外随笔
文/付华山
今晨踏露采青萧,凉气随时恣意飘。
紧裹单衣尤觉冷,深知清晓正浮潮。
初阳扯掉眠床帐,广野纷披蹈舞绡。
忘却家中香角粽,回思少小做渔樵。
08.
七律·端午门插艾条有感(通韵)
于金奎(宁夏石嘴山)
斜插艾束扮新妆,满溢门庭映碧窗。
不与群英争秀色,偏宜素草泛奇香。
千年挡秽邪毒祸,九域摇风瑞鹤祥。
咏志传承天顺岁,民心正气永安康。
09.
沁园春·端午汨罗江情思
文/小渔翁
楚水苍茫,汨罗呜咽,浪卷恨长。念灵均忠悃,孤怀磊落;丹心耿介,正气轩昂。美政难施,谗言频起,抱石投波遗国殇。千秋叹,叹英魂不散,浩气盈苍。
端阳岁岁情长。看粽角飘香艾草扬。正龙舟竞渡,棹翻雪浪;号声震野,鼓击斜阳。遥酹雄黄,低吟骚句,欲问青天意怎详?风悲切,似灵均在诉,忧愤无疆。
10.
端 午 節
薑樵米粽清蒸躬五月
竹葉蝦糕妙煮浴端陽
作者黃榮培
11.
好事近 感念屈原(宋祁体)
吴锡峰(河南)
端午粽飘香,楚越江中投放。香草美人悲愤,问苍天回荡。
雄黄袋子赛龙舟,震碎千重浪。忠义情归何处,九歌民咏唱。
12.
端午怀屈子
赵永衡
为求主义真,浊世脱凡尘。
汩水随风月,清波逐雨滨。
名声传宇宙,德望达星辰。
以死明忠谏,中华第一人。
13.
唐多令·端年节感怀(温庭筠体)
源流诗纪(广东)
翠艾挂民家,龙舟逐水哗。又端阳、意趣安佳。糯粽裹情丝万缕,香味逸,酒和茶。
往事似烟霞,梦回还自嗟。汨罗江、泪滴如麻。屈子忠魂何处去,留千古,恨无涯。
14.
包粽子
刘臣民(菏泽)
人性的欲念和无奈
被美好的外衣,一层层包裹着
至今未挣开千年枷锁
岁之痕
刘臣民(菏泽)
岁月重轭压弯了脊柱
试图挺拔的臂膀向后扭曲着
努力摆动
西瓜车
刘臣民(菏泽)
叫卖声划破城市的每寸角落
唤醒,沉闷中的那
一丝清凉
韭菜摊
刘臣民(菏泽)
被收割的青春
一茬又一茬,无奈摆在路边
叫卖,讨嫌
撵街了
刘臣民(菏泽)
“快跑,撵街的来了!”
刹那间,小城恢复了死灰般的寂静
只剩两名管理员和一辆车
15.
端午节有感
文/海风
龙舟竞渡粽飘香,屈子忠烈千古扬。
三闾文字闪光芒,九歌正气感上苍。
三山五岳泰为尊,五湖四海天籁放。
传承德韶民族魂,意气风发奔辉煌。
16.
刘晁林
水调歌头·怀屈子
千里汨罗水,激荡古今情。粽香九域怀念,峨冠忆先生。《橘颂》高风亮节,《天问》奇思妙韵,浩气贯青冥。国士怀沙去,岁岁恨难平。
日无光,兰香断,梦空横。楚宫烟冷,应叹忠骨化长生。情系民生痛痒,心挂兴亡衰丧,笔笔入汗青。天祭濯缨子,苦雨酹丹诚。
17.
悬渡(对联)
华诗章(上海)
蒲剑高悬,驱邪镇恶迎端午
龙舟竞渡,破浪乘风正九天
端午安康
端午节诗词
华诗章(上海)
1.五绝•重五小酌
重五来良俦,伤怀堪解忧。
白头应快意,小酌复何求。
2.五律•端午抒怀
正欲端午至,却随湖水翻。
先涂耳唇处,再插艾香门。
忠谗且虚弃,功过谁复论。
国人如发问,谈笑不能言
3.七律•端午
又逢端午向谁言,千古传闻惟屈原。
堪笑沉江空渺渺,莫嗟逝水远喧喧。
龙舟屡赛情难致,角黍频尝意更媛。
辫艾耳黄重插抹,忠魂岂逐世间冤 ?
4.浣溪沙•端阳
蒲艾青青远近香,榴花照眼韵悠长。彩丝轻系腕间降。
角黍盈盘情缱绻,雄黄唇耳意昂扬。又逢重五过端阳 。
5.渔家傲•重五榴花分外艳(晏殊体)
华诗章(上海)
重五榴花分外艳,菖蒲悬户祈康念。角黍满盘香气泛。情未减,千年风俗心头嵌。
竞渡龙舟波上斩,号声阵阵云霄撼。遥想灵均诗意黯。家国揽,英魂浩气千秋憾。
18.
鹧鸪天·观看孙女孙子六一献出欣欣然有感
柯美柘
一角红旗领上飘,雏鹰展翅竟天翱。宽程阔步随心舞,美景宏图着意描。
春气润,露华浇。一犁风雨任情摇。阳光倾注兰芽壮,欣看芳园社稷苗。
19.
七绝·假日偶得
文/玉树临风(山东东营)
茶若醉人何须酒,碎银几两解千愁。
闲看市井喧嚣处,一树桃花落满头。
20.
七律·端午节
隆光诚(广西南宁)
郢客灵均九畹花,离骚天问又怀沙。
昏狂君宰亡荆楚,耿怆臣司荡迩遐。
竭力学成文武艺,痴心货与帝王家。
襟期破灭投江死,自古愚忠不足夸!
21.
端阳忆旧
佟德祥(吉林)
旧忆端阳趣味长,彩绳缠臂映晴光。
呼朋采蛋寻禽乐,逐伴登山捕蝶忙。
肘系香囊添逸兴,门悬艾草散幽芳。
今朝鬓带霜花影,笑入炊烟暮色凉。
22.
七绝 端午小得
张华兴(山西)
一曲离骚万古言,读来依旧慨三番。
人生琐琐谁无屈,楚水滔滔何处冤。
23.
【浪淘沙令:端午感吟】
词/黄叶舞秋风
雷鼓震云霄。细雨飘飘。
熏风次第渐声高。
想是天公怜屈子,悲泣难消。
阅古看今朝。一代文豪。
丰碑不朽树霜标。
更有遗篇芳百世,天问离骚。
24.
水里的诗人
文/甲衣(西藏)
那个赠我艾叶的女子
有粽子洁白的味道
和我一样,还有青青的苦涩
在吃了一只棕子的温柔后
苦涩的棕叶。一条鱼儿
潜入水里,了无影踪
就像一直念叨的诗人
被深爱的众生步步紧逼
躲去冰凉的水里找她,找安宁
一找千年,仍在水里问天
天回复茫茫的雨声。无论
我的龙舟号子,如何喊破嗓子
人间也是江河之水
水里的诗人茫茫
岸边,欢笑者,随波逐流的人
25.
蜘蛛人
涧之燕(山西)
把人生系在一根绳子上
一头连着饭碗
一头连着命
玻璃幕墙的折射
收割太阳
也收割月亮
在浑浊玻璃上
寻找透亮的时光
缝合城市结痂的星空
与鸟儿对唱
和风共舞
同躺椅上的大妈聊人生
雷电报警
雨丝为他洗尘
安全帽是他的救命恩人
岁月的斑痕
长成楼宇的沟壑
停留在古铜色脸上
绳索
是城市与农村蜘蛛人
生存的脐带
26.
端午的祭奠
作者:王建生
在时光长河拐弯的浅滩
端午恰似一枝古老的花莲
它圣洁高傲的孤独挺立
悄然地绽放着千年的思念
青青粽叶裹着岁月的眷恋
软糯的香米是记忆里的温暖
淡淡清香弥漫在五月端午
每口香甜都是对往昔的呼唤
龙舟竞渡劈开历史的波澜
鼓点声声敲醒着沉睡的勇敢
奋力前行澎湃着民族精神
飞溅的水花仿佛心中的呐喊
汨罗江畔风在低吟浅叹
屈子的身影在端午里浮现
离骚的华章如璀璨星辰
永远闪耀在华夏儿女心田
艾草和菖蒲都守望在门前
守护着安康把阴霾驱散
淡雅的清香是生活的希望
心中的期盼悠悠着千年
香囊轻晃藏着儿时的欢乐
美好的向往缠绕着五彩丝线
这端午佳节是心灵的港湾
我们就是这样在祭奠着屈原
27.
端午一一历史的回声
文/青莲(陕西)
泪罗江上飞翔着一只白鸽子
那是屈原的白靴子
爱国的精神仍有回声
在《国殇》中《天问》
只留下一篇长长的离骚
与其说是牢骚
还不如说是真言
楚国人没弄明白
就走入亡国的泥淖
国人研究了几千里终于明白
光有赤胆忠心
既挽救不了国运
也唤醒不了同胞
富国强民
提高国力
海峡再不会岀现跳海的英雄
28.
今日吃粽子,你们出钱,我请了
文/童华(四川成都)
端午的风,轻轻吹起
像奶奶故事里的神秘气息
艾草在门楣上摇曳生姿
粽香在大街小巷里肆意游弋
我站在这节日的潮头
对着世界大声开口
今日吃粽子,我请了
这是我对端午的独特问候
我挑了一个又一个
仿佛挑着岁月的温柔
从三角粽到四角粽
每一个形状都藏着传统的根由
我们把粽子堆成小山丘
像堆着满满的乡愁
请朋友、请邻居、请所有邂逅
来一起品尝这节日的醇厚
请剥开那层层的粽叶
糯米的香气瞬间上头
咬一口,甜蜜与咸香在口中搏斗
像生活的滋味,丰富又浓稠
今日吃粽子,你们出钱,我请了
请的是这浓浓的节日氛围
请的是那割舍不断的亲友
请的是这代代相传的文化不朽
在这端午的时光里停留
让粽香在心中长久地驻守
我们一起吃着粽子,笑着招手
把这美好的节日记忆永久保留
29.
莲乡待会
文/樊志刚(辽宁)
昨夜梦中
与君又相逢
鹊语声声如唤
雨敲禅蓬
犹有一番惬意
万千憧憬
你说净土非遥
如临其境
一别几个年头
再无音信
不知你是否
在莲乡待会知音
空空一场
文/樊志刚(辽宁)
一缕缕槐香
在幽林中轻漾
一声声啼鸟
舒开了我的惆怅
残痕旧迹犹在
罩着些许凄凉
荒草埋幽径
空余点点伤
潜坐抚思旧梦
独谙无常
洞破浮生如幻
空空一场
生命永恒
文/樊志刚(辽宁)
沿着稀疏小径
步履轻轻
我怕踏碎了脚下
那一缕残梦
曾经的晚约
犹似鸿影
萦绕在脑际
消隐长空
我将余生
步向莲乡旅程
用声声佛号
唤醒永恒生命
30.
端午情怀
文/陈铠 黑龙江
趁我一腔热血青春焕发
趁我年华还未老去
乘上人生方舟,逆流而上
驶进公元278年
就想和这位三吕大夫促膝谈心
趁我双目明亮有神
趁我思想还未被痴呆战败
乘坐时光飞船,逆流而飞
驶进公元278年
就想和这位三吕大夫畅谈有何牵挂
趁我健步如飞青春飞扬
趁我还未被糖衣裹着的炮弹腐蚀
乘上时代方舟,逆流而上
驶进公元278年
就想和这位左徒辩论如何改革奋进
端午既是缅怀又是重塑
既是传承又是踏上新的征途
汨罗江:是一条血脉
华夏大地传承的红色基因不变
龙舟:是人民建造的一艘艘鹊桥
爱国精神播种在这片辽阔土壤
五彩线:是一条条脐带
和每个龙的传人紧密相连
粽子:那是千年思念的红豆
在端午节这个火红岁月的坐标里
一起高声朗读《天问》
不让三吕大夫的感情寄托失望
岁月这面古今铜镜
一直吟唱着《离骚》不敢怠慢
在端午节历史长河的阶梯里
汉字的肆意潇洒辉煌
点横竖撇捺精妙的组合
端午总是演绎的波澜壮阔
竖着写就是一幅绝代的千里江山图
横着写就是一部千年史诗
《离骚》捧在手里高声吟唱
精神永恒不朽
31.
风吹半夏.粽香花艳
文/跃马扬鞭
初夏的风
吹过季节的时光
蒙蒙细雨
叠翠了岁月的风景
邂逅五月
嗅到醉人的花香
逍遥天地市井
风雅一帘幽梦
此时的月季绽放异彩
红的似火,粉的如霞
黄的若金,紫的浪漫
或单支独放或簇拥成团
有的清淡素雅
有的热烈奔放令人目不暇接
陶醉怡然
五月的最后一天
一场小雨悄然而至
为端午送上别样的大礼
粽子飘香格外的甜
心宽何处不桃源
自得其乐享怡然
夏日时光沉淀美
鸟语花香水云间
穿越时空思旧事
感叹人生如梦幻
淡去浮华自从容
珍爱生活度流年
32.
端午节,想起母亲的粽子
文/迎夏/原稿/北京
每到端午节
便想起我的母亲
想起母亲包的粽子
小时候的我们
吃粽子是个盼望
盼望那飘飘的粽香
年年端午节前
母亲便忙活起来
早早把江米黄米泡上
泡米不是一朝一夕
要多次的换水再换水
直到米有了糯性
母亲是个手巧的人
包的粽子紧实有嚼头
里面的大枣格外甜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
粽子里面不再单一
各种馅料品各种味道
今天又逢端午
早晨起来天阴阴的
发呆地望着这天
想着粽子想到艾草
传说门前挂艾草驱邪
就这样想着想着
还是母亲粽子的味道
那味道里是浓浓的母爱
编委:
五岳独尊
落花听雨
晓风,心雨,龙懿,罂粟的美,金昭,常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