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一个悲喜交集的日子》
大雷霆诗派创始人:陈东林
汨罗江的水 还在公元前的五月初五泛着涟漪
粽叶包裹的诗行 沉在水底却从未沉寂
那一天 诗人屈原的长袍浸透楚国的月光
香草美人的理想被谗言撕碎 投江的身影
让五月初五成为一道伤口 年年在华夏版图上隐隐作痛
楚辞的韵律混着江水呜咽 把悲剧刻进节日的基因里
——这是端午最初的底色
汨罗江的浪花 每一朵都藏着爱国诗人未写完的诗句
每一粒糯米 都裹着后人对忠贞的叹息
而时光是位神奇的工匠
在岁月流转的历史长河中
把悲伤的经线 织进喜庆的纬线里——
你看那龙舟劈开江面的瞬间
鼓点震碎了两千多年的愁云
桨手们喊出的号子 把屈原的孤愤
化作浪花里腾飞的龙鳞
两岸的呐喊连成浪涛 让千年的悲怆
在沸腾的人声里 重新活成蓬勃的生命
灶台前 祖母的手捏着苇叶的弧度
糯米在清水里翻滚 像极了江面上跃动的阳光
孩子们鼻尖蹭着雄黄的印记
香囊在胸前晃出铃铛的脆响
艾草斜插在门楣 把辟邪的符咒
酿成了岁月里 一缕沉静的香
细思量:中国人最懂得在伤口上种玫瑰
用包粽子的温柔 缝补历史的裂痕
以赛龙舟的热烈 激活沉睡的精魂
当悲怆化作团聚时的笑语
当孤愤变成龙舟上的呐喊
这个节日就成了一枚独特的徽章
一面刻着"长太息以掩涕"的深沉
一面映着"家人闲坐"的暖光
门楣的艾草在风中摇晃 像在诉说
真正的传承 从不是沉溺于眼泪
而是把悲剧酿成向上的力量
就像屈子投江时怀抱的理想
最终在千年后的龙舟上、粽子里
在万家灯火的团圆中 重新绽放成
生生不息的中国模样
这悲喜交织的五月初五
是江水浸泡的诗行 是苇叶包裹的哲思
是用疼痛奠基的狂欢 是让忧伤开花的智慧
当我们剥开粽叶的刹那间 尝到的
不仅是糯米的香甜 更是一个民族
在苦难中种出的希望 在缅怀里走向新生的精神图腾
【端午节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民间节日,这是一个悲喜交集的节日,是精神转轨与浴火重生的节日。根据民间传说: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江的纪念日。屈原投江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个特大悲剧,端午节因此充满了悲剧色彩。但是,后来年长日久却逐渐发生演进和变化:在端午节这一天,家人团聚,一起参与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增进了亲情和友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另外,人们还挂艾草、佩香囊,祈福辟邪。端午节由此营造出了浓厚的喜庆氛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承与精神升华】
(陈东林,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唐宋诗词专业出身,原工信部高级职称资深评委,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大陆《诺贝尔文学奖批判》一书独立作者,红学批评家,曾经负责长达六年时间的《现代诗研究》栏目稿件终审。出版著作有:《诺贝尔文学奖批判》《金庸作品批判》《琼瑶作品批判》《冷眼看王朔》《澳门旋风》《澳门风情》。还有六十多篇学术论文,在多种学术期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