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畅想
王乐成
晨六时许,重读屈原的《离骚》,不为追风纪念,不图风雅,是多年未曾重读。竟然读的磕磕绊绊。屈原这首代表作,本是高校读书时的背诵篇目。有了陌生感,足见冷落日久。
读罢,再去“喜马拉雅”听解读。辅导老师讲龙舟,谈粽子,聊屈原与伍子胥。才想起,自家还没买粽子。这几日,忙案头之事,真有点不及其余。
过节的仪式,还是该有的。匆匆下楼,奔胡同口的早市。三轮车上,两个大口径铝锅空了,仅剩几个肉粽。这不是擅长的口味。
往日散步时,西侧紧邻的油条摊,曾有粽香缭绕。紧赶慢赶,差点落空。
“昨日包了300,没想到出手这么快。”“黑米和白米粽子一个价,2.5元一个。”现场手包粽子的胖女摊主,忙着往苇叶里填糯米,再塞两颗大枣。她老父亲一旁给客人拿粽子。收款有二维码。很幸运,我是倒数第二个买到的顾客。后来者,只能买生粽,回家自己蒸煮。
回返途中,小石头超市的经理妹开门了。摆出热乎乎的粽子,五仁、豆沙和黑米,三种,一小兜8个,粽子个小,精致。又提了一小兜。一粽在手,心不慌张。
火热五月,五月忙碌。十年前的五月底,窝在风扇下,撰写本县抗战老英雄陈德学《与死神握手》的故事。今岁五月底,竟然忙的同一活儿——撰写抗日老战士张怀亮献身救死扶伤事业的事迹。所不同的,前者是我亲历采访,现场被主人公的讲述感动并震撼。后者,是根据转述,大多依据志书上冰冷的条目概述。
拖稿,是我的不治之症。这个撰稿任务,实际接手于两个月前。本想等丰富了资料,5月中旬的三五天完稿。谁想,5月是“银铃宣讲”主题活动进校园的集中授课期。
进一中,去弥水,临海岳,几所中学一路走来,外加撰写授课侧记,日程几乎填满。撰写红色故事,仅剩月末三五日。还要准备6月初的一个发言,附加整理三五篇作为会议参考资料的“授课札记”,完全不在计划之内。
回首一看,内容很丰富,责任颇神圣,任务皆重要。实际上,捏捏水分后,倍感空虚且慌张。貌似的匆忙,挤掉了阅读时光;虚浮的光环,遮蔽了本该踏实的脚印。
端午节,恰逢五月之尾。该纪念,须反思,应畅想。
“布谷,布谷。”布鸟谷一直在催醒。芒种在即,久旱天气下,麦收已开镰。薄与厚,已成过往。
书里藏雨润,卷里富滋养。憧憬沉甸甸的秋,一起踏实迈步。一朝一暮一人生,不负岁月不负卿。
(915) 2025.5.31
王乐成,笔名断桥梅,原临朐县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市、县政协特邀文史委员,县作协原副主席。在《山东文学》《当代散文》《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大众日报》等报刊的文学副刊发表文学作品50万字,曾为《检察日报》和《潍坊学院报》等报刊的文学副刊撰写专栏文章。著有散文集《驿外断桥梅》,合著随笔集《草根风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