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记 忆
作者:蒋四清
1. 栀子花开
清晨推开阳台门,一缕清幽甜香裹挟着晨风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惺忪睡意。抬眼望去,那株亲手栽种的栀子树正缀满白花,皎洁似明月悬枝,纯净若冬雪凝霜。层层叠叠的花瓣里,藏着奶油般绵密的馥郁,又如甘露浸润心田,暗香浮动,久久萦绕。每当这熟悉的芬芳萦绕鼻尖,我便知道,端午的脚步近了。
我爱栀子花,爱它清雅脱俗的气质,爱它馥郁悠长的香气,更爱这花香中藏着的妈妈的味道。许是遗传了妈妈爱花的天性,自小便对这洁白花朵情有独钟。她不仅能道出养花的门道,更将这份对美的热爱,悄然种进了我的生命里。
眼前这株亭亭玉立的栀子树,承载着特殊的回忆。2020年的端午,我用妈妈教我的扦插法,将一枚小巧的花苞栽进花盆。五年时光,历经无数次施肥、松土、换盆,如今它已枝繁叶茂,年年花开满枝。
每当花香萦绕,思绪便不由自主地飘回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物资匮乏,爱美又巧手的妈妈,在门前种下了一棵栀子花树。在那个朴素的年代,这株洁白的花树成了村里难得的景致,引得邻里驻足欣赏。端午清晨,妈妈总会让我摘下盛放的花朵,送给隔壁的婶娘姐妹们。送完花,满心期待地跑回家,迎接我的是妈妈准备的美食,而余下的花朵则被插在清水碗中,整个屋子都浸在沁人心脾的花香里,节日的氛围也愈发浓郁。
年少的记忆总是格外清晰,栀子花的芬芳早已融入血脉。如今再闻这熟悉的香气,心头便涌起无尽的温暖与眷恋。那些无忧的童年时光,母亲慈祥的面容、温柔的话语,都随着花香一一浮现。而栀子花顽强的生命力更令人动容,它不挑土壤,不惧严寒,只需一方薄土、几缕阳光,便能蓬勃生长,默默吐露芬芳。这不正如母亲的爱,无声却深沉,永远温暖着我的心。
2. 妈妈的韭菜小麦挞粑
端午的记忆里,除了栀子花香,还有一道令我魂牵梦绕的美食——妈妈的韭菜小麦挞粑。如今生活富足,早餐选择繁多,但儿时端午清晨那一口喷香的挞粑,依然是舌尖上最珍贵的味道。
记得那时,每到五月中下旬,江淮大地迎来丰收时节。金黄的油菜籽、饱满的小麦相继归仓,新榨的菜籽油香气四溢,磨出的小麦粉细腻如雪,为平淡的乡村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而妈妈总能变着法子,将这些新鲜食材化作餐桌上的美味,其中最让我念念不忘的,便是韭菜小麦挞粑。
不同于别处蒸制的麦粑,家乡的小麦挞粑要用菜籽油“挞”制而成。仿佛菜籽与小麦的成熟,就是为了这道美味的相遇。柴火灶上,菜籽油的浓香与小麦粉的麦香完美交融,成就了这道独特的节日美食。
端午这天,天还未亮透,妈妈便会走进菜园,割下带着晨露的鲜嫩韭菜。洗净切碎后,便开始制作挞粑。先将适量小麦粉倒入盆中,缓缓加水,用筷子搅拌成细腻的面糊,再加入韭菜碎、适量食盐。若是恰逢家中有鸡蛋,打上一两个,面糊便会更加鲜香可口。
接下来便是最关键的“挞”制环节。这不同于炸或煎,更像是几种烹饪方式的巧妙融合。妈妈先在烧热的铁锅中倒入一勺菜籽油,待油泛起微光,舀起一勺面糊轻轻倒入锅中,迅速用铲子摊开。想让挞粑薄脆些,便少放些面糊,多煎一会儿;若偏爱软糯口感,就多添些面糊,缩短煎制时间。柴火的温度顺着铁锅传递,不一会儿,挞粑边缘便泛起金黄,香气也渐渐弥漫开来。
咬一口刚出锅的挞粑,外酥里嫩,麦香、韭菜香与菜籽油香在舌尖绽放。那是柴火灶赋予的独特风味,更是妈妈的味道,是记忆深处最温暖的端午印记。
【作者简介】
蒋四清,女,基层农机人,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尽职尽责,具有亲和力,,有一颗简单的心。2021年加入当代文艺社团,著有电子书《兰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