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泰山智库 郑 末
一、时代之需:智库崛起的强大动力
(一)经济社会发展浪潮下的智库渴盼
当前,全球社会经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和社会运行方式。这种变革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式提升,也对人才结构和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在信息化数字化方面,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企业需要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政府需要科学制定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这些都离不开专业智库提供的数据分析和趋势研判。例如,在电子商务领域,企业需要智库帮助分析消费者行为数据,优化营销策略;在城市管理中,政府需要智库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交通资源配置,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是对人才和智力提出了革命性需求。AI技术的应用正在渗透到各行各业,从智能制造到医疗诊断,从金融风控到教育个性化,都需要大量既懂技术又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需要智库进行深入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例如,在自动驾驶技术推广过程中,智库需要评估其对交通安全、就业市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这种技术变革导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智力资源配置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一方面,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高端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需要大量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迫切需要智库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前瞻性研究,为人才培养和智力资源配置提供科学指导。
(二)国家政策引领:智库建设的方向灯塔
我国政府对智库建设的重视由来已久,但明确提出系统性要求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批示,标志着我国智库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此后,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关于智库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这为我国智库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将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表明,智库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智库建设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美国智库数量众多,影响力大,在全球智库排名中占据主导地位。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等智库,在政策研究、战略咨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欧洲智库也各具特色,德国的弗劳恩霍夫协会在应用研究方面表现突出,英国的查塔姆研究所以国际事务研究闻名。这些发达国家智库不仅为本国政府提供决策支持,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力。
相比之下,我国智库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国际影响力、研究深度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信息化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我国智库的研究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亟待提高。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智库,特别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智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建设一批能够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特别是那些能够聚焦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的智库,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