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桦源整理)
端午节的起源具有多元性,核心源于上古先民的龙图腾祭祀和天象崇拜,后逐渐融合了纪念历史人物、节气习俗等文化内涵。
其雏形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百越族对龙的祭祀活动,战国时期开始与屈原、伍子胥等人物纪念结合,并在历史演变中吸纳了驱邪避疫等民俗元素。
上古天象与图腾祭祀:
龙图腾祭祀说,
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族以龙为图腾,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渡仪式进行祭祀,此为端午节雏形(考古学证据支持)。
天象上,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被视为“飞龙在天”的吉日,形成祭龙习俗。
历史人物纪念说,
屈原:(流传最广)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江,百姓划舟投粽以护其遗体,演变为赛龙舟、吃粽子习俗。
其他人物纪念:
伍子胥:吴国名臣被投江后传说化为涛神,江浙一带以其忌日(五月初五)为纪念日。
曹娥:东汉孝女为寻父投江,五日抱父尸浮出,被奉为孝道象征。
节气与民俗演变:
夏至关联说,
部分学者认为端午节习俗(如吃粽子)源自夏至节气,两者在“阴阳交替”时令特征上存在共性。
恶月恶日说,
先秦时期将五月五日视为“毒月恶日”,衍生挂艾草、佩香囊等驱邪避疫习俗。(注:南北习俗差异反映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又俗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二十多个称谓。同是汉族、水族、纳西族、藏族、彝族、傣族、仡佬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作为节日,有具体文字记载的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
但该节日的起源,自古到今说法不一,主要说法有:纪念屈原、迎涛神(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恶日、龙的节日(即祭祀龙图腾说)、夏至等等说法。
起源更是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的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主要风俗有挂钟馗像、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流传至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