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巜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七绝.端午节吟
文/曾小蓉
娘亲去世已多年,犹见菖蒲门外悬。
素手艾蒿灯下系,粽香融酒敬慈颜。
网络点评
这首《七绝·端午节吟》以"菖蒲—艾蒿—粽酒"为意象链,将私人悼亡与端午民俗完美融合,在28字中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亲情祭祀空间。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专业解析:
一、意象系统的三重升华
记忆闪回的视觉锚点
"犹见菖蒲门外悬"以幻视手法激活娘亲生前的端午场景,菖蒲作为"天中五瑞之首",其剑形叶片本为"斩阎王"的驱邪符号,在此升华为亲情载体。较"艾符斜插映窗纱"的常规描写,更凸显"合欢树存留两人的回忆"式的私密性。
灯下劳作的时空叠印
"素手艾蒿灯下系"将三项元素凝练为经典画面:
"素手"呼应"记得阿婆纤手巧"的触觉记忆
"灯下"场景显"青纱帐里话端阳"的温馨私密
"系"字延续"彩缕同心丽"的民俗传统,又暗含"胸悬元宝网咸蛋"的童年符号
通感祭祀的仪式完成
"粽香融酒"构建嗅觉(粽香)、味觉(雄黄酒)、视觉(融)三维祭仪,既符合"雄黄艾酒三杯敬"的古制,又赋予"敬慈颜"以"万户安康胜宝珍"的伦理温度。末句与"独把离觞到黄昏"形成情感张力,却更显庄重。
二、情感逻辑的双向流动
创伤记忆的民俗疗愈
诗人通过"灯下系艾"的细节(类似"灯昏母咳寒窗里"的辛酸记忆),将端午避邪仪式转化为"梦到南山深处见娘亲"的心灵救赎。这种处理较"汨罗江上可追寻"的公共祭奠,更具"茅檐卧病对风雪"的个体生命痛感。
阴阳时序的象征重构
诗中"菖蒲(阳)—灯下(阴)—粽酒(中和)"的意象递进,暗合端午"阳气至极,阴气始生"的天时特征。最终"敬慈颜"的仪式,既延续"祭奠先贤擎剑戟"的庄严,又完成"慈母谢世值饥年"的私人化表达。
三、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
家祭传统的诗性复活
将"龙舟竞渡"的集体狂欢转化为"灯下系艾"的家庭场景,使民俗符号承载"棺衾草草何曾厚"的未尽孝思。这种转化较"图腾百越正中求"的宏大叙事,更贴近"麦浪翻金粽"的生活本真。
永恒思念的物候编码
"灯下"意象既延续"榴花照眼忆年时"的时间标记,又创新性地将"艾蒿"与"灯火"组合,形成类似"风鸦知意同相悲"的情感磁场,使民俗器物成为"恨满长天肠寸断"的抒情介质。
此诗以"悬—系—敬"为情感轴线,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端午家祭,堪称当代诗词中"以俗典疗心伤"的典范之作。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平台发表曾小蓉所有的诗词作品
均为她的原创作品严禁抄袭剽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