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在端午的月光下结晶——读《又到端午》有感
端午,这个浸润着粽香与艾草气息的传统节日,在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承载着多样的情感与记忆。孙其昌先生的《又到端午》短短数行,却以独特的笔触,将岁月的沧桑、童年的追忆与深沉的乡愁编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时光的重量与情感的温度。
“粽叶在城里飘香时,我的童年正用鸡蛋,称量盐粒的重量”,诗歌开篇便以极具画面感与质感的意象,将时空巧妙勾连。城里粽叶的香气,是当下的嗅觉体验,而童年用鸡蛋“称量盐粒的重量”,瞬间将读者拉回物质匮乏的往昔岁月。一个“称量”,精准地描绘出那个年代生活的精打细算,鸡蛋与盐粒,看似平常的事物,却成为衡量生活的标尺,藏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二爷爷的玉米饼,在记忆的灶台,摊成两张地瓜煎饼,那年月的甜是渴望”,这几句进一步深化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玉米饼、地瓜煎饼,这些简单的食物,在记忆中不断发酵,成为对“甜”的渴望的具象化体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甜是奢侈的,是人们心底最朴素也最强烈的向往,寥寥数语,道尽了岁月的苦涩与生活的无奈,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复杂情感。
“如今,我学会用闭上的眼睛,慢慢熬煮往事,直到月光,在舌尖结晶成,一粒咸涩的乡愁”,诗歌结尾将情感推向高潮。“闭上的眼睛”“熬煮往事”,诗人以一种安静而深沉的姿态,沉浸于回忆之中。月光本是清冷的,却在舌尖结晶成“咸涩的乡愁”,“咸涩”一词,精准地融合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与对故乡、对过往的思念,乡愁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可感可尝的味觉体验,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孙其昌先生以凝练的语言、独特的意象,在《又到端午》中完成了一次对时光的回溯与情感的抒发。整首诗没有直白的抒情,却通过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与意象,将乡愁渲染得淋漓尽致。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背景下,乡愁与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相互交融,让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不禁陷入对自己过往岁月与故乡的深深思索。
孙其昌,笔名子耕,山东肥城人。文学爱好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副主席,泰安文学功勋人物,肥城市文联名誉主席、桃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已出版发行诗集《乡情放歌》《岁月风景》《都君新韵》《桃乡之歌》,诗与影专集《肥子国里好风光》《天南地北好风光》,桃文化专著《桃文化初探》,原创作词歌曲《肥子之歌》《桃花在来的路上》《千古送吉祥》《最可爱的人》等40多首歌曲,各类作品多次获奖。其中,孙其昌创作的歌词《肥桃熟了》,参加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学艺术联合会、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村歌嘹亮·2024山东省新时代乡村歌曲征集展演,荣获优秀作品奖;歌词《桃花在来的路上》,参加由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省互联网传媒集团主办的“我的小康,我的梦”山东省首届正能量全国征歌大赛,荣获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