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思》
文/龚飞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这首古老的歌谣,如同岁月的轻舟,载着我们驶向那承载着千年记忆与情感的端午节。
今天,五月的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我们迎来了这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节日——端午节。它,又名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宛如一位身披诸多雅号的佳人,带着独特的韵味款款而来。在这农历五月初五,粽叶的清香在空气中袅袅升起,似是大地母亲的呼唤,将我们的心灵引向那片古老而神圣的节日天地。
端午节,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其起源的篇章便充满了神秘与智慧。它源自天象崇拜,从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的仪式中缓缓走来,承载着先辈们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古老的星象文化、深邃的人文哲学,都在这节日的起源中交织、碰撞,孕育出那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岁月流转,端午节在传承发展的道路上,宛如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女,将多种民俗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节庆风貌。扒龙舟与食粽,这两大礼俗,宛如节日的双翼,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飞越千山万水,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农历五月初五的时光里。它是汉族、水族、纳西族、藏族、彝族、傣族、仡佬族、普米族等众多民族共同的节日庆典,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这二十多个别称,宛如给它披上了一件件华丽的外衣,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光彩,诉说着不同的故事。而它的形成,可追溯至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那关于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便是它悠久历史的见证。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至今众说纷纭,各有其独特魅力。纪念屈原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爱国诗人的不朽精神在节日中传承;迎涛神说,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的传说,为节日增添了一份悲壮与神秘;恶日说,反映了先辈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应对;龙的节日说,即祭祀龙图腾说,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与尊崇;夏至说,则从季节的角度,赋予了节日一种顺应自然的智慧。这些说法,宛如绚烂的烟花,在历史的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我们对端午节起源的探索之路,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节日所蕴含的多元文化魅力。
端午节的风俗,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在各地徐徐展开。挂钟馗像,以驱邪避祟;躲午,为祈求平安;帖午叶符,增添节日氛围;悬挂菖蒲、艾草,让清香驱散病疫;游百病,以强身健体;佩香囊,让芬芳伴随身旁;备牲醴,表达对祖先的敬意;赛龙舟,展现团结拼搏的精神;比武、击球、荡秋千,让欢乐在节日中飞扬;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寄托对健康的祈愿;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享受舌尖上的美味。这些风俗,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渐渐褪去迷信的色彩,但更多的则流传至今,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在节日的欢庆中,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端午节文化价值的肯定与保护。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感受这个节日的魅力,去传承这份文化瑰宝。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荣耀,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让端午节的光芒照亮了世界的舞台,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在这个粽香飘逸的节日里,愿我们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愿大家的生活如端午的阳光般明媚灿烂,多胜意;愿每个人的心愿都能如粽叶包裹的糯米般,紧紧相拥,皆如愿。别忘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吃上一个香甜的粽子,让那“粽”享的人生美味在舌尖上绽放,让那千年的情思在心中流淌。让我们在这个端午节,共同传承这份古老的文化,共同感受这份深沉的情感,让端午节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温暖我们的心灵。
2025年5月31日。
作者介绍:龚飞,男,60后,退休职工,中共党员,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入选家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泸州市龚氏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泸州本土文苑联谊会秘书长。散文《话说牙齿》《说“春”》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三等奖,散文《我家住在长江边》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散文《书为伴》《我的称呼》《做客农家》入选《新诗文选》《四川精短散文选》《盛世长讴》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