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粽香话端午
王良杰
五月的风裹着艾草的清香,悄然漫过街巷。漫步街头,各大商场、超市里,品种繁多的粽子早已整齐陈列,像一个个等待被开启的美味密码;网络世界同样热闹非凡,各类售卖粽子的信息在屏幕间不断跳跃推送。当我们沉醉在粽香之中时,不妨一同走进端午,探寻这一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
“仲夏端午,烹乌角黍。”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中,“端午”二字首次亮相。“端”乃“初始”之意,“端五”即“初五”,又因农历五月为“午”月,岁月流转间,“端五”便优雅地化作了“端午”。
《燕京岁时记》里“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的记载,更似一声穿越时空的回响,印证着这一名称的演变。早在春秋时期,中原大地上便有了端午的气息,而到了汉代,它正式以节日的姿态绽放光彩。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里,还留存着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鬼魅、防病防疫的珍贵记忆。明朝万历《济阳县志》中也有“五月五日,食角黍,簪艾虎,又以五色线作绳,系男女臂”的记载,这也是济阳人过端午的真实例证。
端午节有着诸多雅致的别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每一个名字都像是一扇门,通往不同的文化意境。它不仅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更是汉族、水族、纳西族、藏族、彝族等众多民族共同珍视的传统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肩,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端午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更是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如同繁星闪烁,说法不一。纪念屈原、迎涛神(伍子胥含冤化为涛神)、恶日说、龙的节日说(祭祀龙图腾)、夏至说等观点各有其源。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以百余条古籍记载与专家考古考证,探寻到端午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所处时代更早。然而,屈原的爱国精神与感人诗辞,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纪念屈原之说也因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主流。在民俗文化的长河里,龙舟竞渡与吃粽子等习俗,都与屈原的故事紧紧相连,成为人们缅怀先贤的独特方式。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端午节相关的故事传说如繁花散落各地,各地的端午习俗也各具特色。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挂艾枝、悬菖蒲、饮蒲酒、制艾虎、涂雄黄、饮雄黄酒、游百病、吃五毒饼等,每一项习俗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我们选取几个常见习俗简略说明如下。
赛龙舟,无疑是端午节最具活力的画卷。近代出土文物与考古研究揭示,上古时代,百越先民以“龙”为图腾,创造出璀璨文明,端午曾是拜祭龙祖的神圣节日。如今,龙舟竞渡时,鼓声如雷,龙舟似箭,划桨者齐声呐喊,水面浪花翻涌,那热烈的场景,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看到古人对龙图腾的敬畏与崇拜。1980年,赛龙舟更是走进体育竞技的舞台,成为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让这一古老习俗焕发出新的生机。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味觉符号,承载着岁月的味道。它又被称作“角黍”“筒粽”,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那时,人们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谓之“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唤作“筒粽”。千百年来,吃粽子的风俗在中国经久不衰,还漂洋过海,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成为文化交流的甜蜜使者。当我们剥开粽叶,糯米的清香与馅料的美味交织,仿佛能尝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
端午节小孩佩戴的香囊,小巧玲珑,充满神秘色彩。传说它有避邪驱瘟之效,而实际上,它更是一件精美的装饰品。香囊内藏着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丝布,清香四溢。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将其编织成各种形状,或圆润可爱,或精巧别致,结成一串,佩戴在襟头,为节日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句民谚是岁月沉淀的智慧结晶。端午节时,艾枝和菖蒲被人们恭敬地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艾,又名家艾、艾蒿,其茎、叶含有的挥发性芳香油,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古人插艾,实则是一场与疾病的无声战斗,端午节也因此成为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五月五,挂艾虎。”挂艾虎是指用艾枝叶制成虎形,或剪彩为虎,上粘艾叶,以此作为驱毒除病之物。这一习俗将艾草与老虎形象结合,艾草以其芳香驱虫祛毒,老虎象征阳刚之力震慑邪祟,两者共同强化祛毒保健的寓意。
洒扫庭院、佩香囊、悬艾枝、挂艾虎、洒雄黄水、饮雄黄酒,这些看似寻常的活动,是人们激浊除腐、杀菌防病的智慧之举,更传承着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热爱生活的优良传统。
五月粽香里,藏着千年的时光故事。每一个端午习俗,都是文化的基因;每一次端午相聚,都是传统的延续。在岁月的长河中,端午节如同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与传承之路。
作者简介
王良杰,济南市济阳区新市镇王碱场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第三十届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从教30余年,现任教于济阳区澄波湖学校。作品散见于《读者》《语文报》《当代小说》《山东教育》《联合日报》《山东工人报》《德州日报》《天天读写》、中国作家网、山东学习强国、都市头条、今日头条、闪电新闻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