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长宁
十年前,刚退休那会儿,5月下旬,我在大连玩了一圈后,心里琢磨着下一站去哪儿。拿着本地图,顺着大连向东北一瞄,眼球就停在了海参崴——这座城市见证过历史风云变幻。1860 年,清政府国力不行,跟沙俄签了《中俄北京条约》,海参崴就这么被迫割让给俄国了。这段历史,给它蒙上一层别样色彩,也勾得我心里直痒痒。说走就走,我在大连当地报了个经绥芬河去海参崴的旅游团,收拾停当,准备出发!
在出发前的出团说明会上,事无巨细,导游李姐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心里那叫一个踏实。李姐是一位典型的东北大姐,她中等个儿,留着短发,眼神里透着亲切。她性格开朗,热情,办事说话像胸前抱着一团火,准确麻利,但又特别细心、周到。有一位游客担心带的药不符合规定,李姐就跟管家婆一般,对照清单帮他一样样检查。她还提醒大家带上常用药的说明书,以防万一。她还特别叮嘱:“有些药不能带啊!美元啥的外汇得放好咯!边防官问啥,你们实话实说,别答错咯。还有啊,提前上好厕所,最好备一条尿不湿,这旺季人多,俄方边检慢,排队时间长着呢!”听她这么一说,我对这趟旅程,好奇中又多了几分忐忑。
出发。大家都很好奇如何过境。
终于到了边境检查站。好家伙,大厅里人挤人,导游的招呼声,游人的相互提醒声、行李箱轮子“咕噜咕噜”声,合成一曲不成调的交响乐曲。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紧张的味儿,大家都眼巴巴地盼着能顺利过关。可越担心什么就来什么,各种状况就跟约好了似的,接二连三地冒出来,其中有几件事,到现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过安检时,前面有个大妈,肩披红围巾,挺惹眼。她包里一盒麝香保心丸被边检官拦下了。这边检官,高高大大,脸线条硬朗,一看就是个严肃的主儿。他微微皱着眉,用一口熟练又温和的普通话问:“您好,这是啥药呀?瞅着有点像亢奋类的,得确认一下。”大妈倒是一点不慌,按照导游教的,有一说一。她一边指着心脏,一边满脸堆笑地说:“哎呀,同志,这是咱中国治心脏病的神药,关键时候能救命嘞,送你一支备着呗!”嘿,大妈这热情劲儿,像一阵春风,紧张气氛一下子就没了。边检官听了,笑着说:“这样啊,谢谢您解释,祝您旅途愉快!”大手一挥,放行!排在队伍后面,眼见为实,让我体会到了中俄民间交流那股子友好包容的氛围。
大妈顺顺当当过了关,队伍里大家的神经稍微松了松。可还没等缓过神来,排在红围巾大妈后面的大叔又出状况了。大叔看着挺精明能干,可干了件糊涂事儿,把几张大面额美元藏在皮带暗袋里。眼尖的边检官一下子就发现了,眼神里闪过一丝警觉,不过还是笑着用东北口音“调侃”道:“嘿,大哥,您这藏得够严实啊!但按规定,咱得检查检查,您别介意哈!”说完一招手,叫过来一个戴大盖帽、表情严肃的检查官,把大叔带进边检站里间,说是涉嫌私藏外汇和贩假币,得调查调查。大叔这一被带走,队伍基本就停了下来,半天挪不了几步,大家又累又急,时不时有人小声抱怨。这时候,边检官拿出一个自制的中文告示牌,上头写着“休息,喝咖啡时间,半个小时,请耐心等待”,还解释说:“各位朋友,对不住啊,稍休息一会儿,马上接着办。”
就在僵持不下的时候,那位边检站负责人又出现了。李姐也正好赶到,用流利的俄语连说带比划,把大爷身体状况跟他讲清楚,解释大爷不是故意违规。负责人听了,微微皱眉想了想,最后笑着用汉语对大爷说:“行吧,看您身体确实有状况,这次就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下不为例哈。出门在外都不容易,大家相互理解。”就这么着,只对大爷口头批评教育了一下,没有再追究了。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一趟海参崴过境,意外状况一个接一个,就跟演戏似的,让这趟旅行多了不少别样滋味——一路上,大妈和边检官友好交流,李姐帮大爷跟俄方负责人沟通协调,处处都体现着中俄民间相互理解包容的友好氛围。让大家都体会到了:出门在外,要学会理解对方立场,要能包容文化差异,遇事多沟通,这样不管碰到啥波折,都能顺顺当当解决。这些小插曲,虽说过去许多年了,但现在想想,都是我人在旅途中的珍贵回忆,让我对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有了更深的思考。
编辑孙洁
插图周年
张长宁,1954年生于南京,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分别在南京日报、新华传媒集团从事新闻采、编业务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