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一年五月初五,今天,我们来到湖北的秭归一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不朽而壮烈的一生。
屈原的故事发生在战国后期,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战乱频繁,七国争雄,名士纵横,百家争鸣。这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此时的燕、赵、魏、韩都已衰落,真正的强国,实际上只剩下了秦、楚、齐三家。这三家诸侯国中,秦国的军事力量最为强大,齐国则是当仁不让的文化强国,而楚国则是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它占有几乎整个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地大物博,实力雄厚。
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的一个贵族家庭,少年时代的屈原不仅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还在23岁时就已身居高位,任职楚国左徒,仅在丞相之下,相当于楚国的二把手,而且只有得到楚王相当的信任,才能担任此职,有着绕过丞相直接上报的特权,包括外交方面的工作,也是由他主持。所以这时的屈原非常得志,就连司马迁都在《史记》中总结为:“王甚任之”。
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却非常的同情贫苦百姓,并以治平天下为己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楚国能够富国强兵,成为真正的天下霸主。然而,少年得志的屈原却在26岁时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此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已经非常强大,虽然楚国也曾有过吴起变法,却因触及了太多贵族的利益,以及失去了楚王的支持而导致失败,于是,继吴起变法之后,屈原又在楚怀王执政时全力主张改革变法,他希望通过变法来实现自己心中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心愿。就是这次改革,同样得罪了太多小人,比如上官大夫楚怀王的儿子紫兰,以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等人。

当时的楚国正与齐国结盟,两强联盟,秦国如鲠在喉。 为了破坏这一联盟,秦国派出了拥有三寸不烂之舌的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到达楚国之后,首先见到的就是负责外交的屈原,屈原非常清楚秦国的心思,他知道,如果同意终止齐楚联盟,秦国的扩张将更加有恃无恐,届时楚国也会成为秦国的盘中之餐,于是当即拒绝了张仪会见楚怀王的请求。但是张仪并未就此罢手,而是以重金收买了上官大夫,上官大夫便向楚怀王进献了屈原的谗言,屈原也因此被罢黜了左徒之职,被楚怀王疏远。没了屈原的阻碍,张仪便顺利的见到了楚怀王,他承诺:“只要楚国与齐国断盟,秦国就把商於600里土地送给楚国。”这个消息对于楚怀王来说,是个天上掉馅儿饼,不要白不要的好事儿,当即就答应了张仪,但显然这个楚怀王的脑子实在是不好,向来精明霸道的秦国怎会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呢?果然,齐楚两国前脚刚断盟,后脚这张仪就突然消失,音信全无了。若以正常人的思维来看,此次交易就是赤裸裸的诈骗呀,可是楚怀王的思维很不一般,他居然认为张仪的消失,是因为断盟之事还不够彻底,没有看到楚国的诚意才离开的。于是楚怀王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向秦国表示断盟的诚意,齐楚两国呢,也因此彻底翻脸。张仪在两国断盟之后,果然出现,楚怀王为此还得意洋洋,认为自己的智慧可比天大,可是当他向张仪索要之前答应的600里土地时,张仪却绝口否认,声称自己承诺的只有6里土地,从未有过600里之说。这时的楚怀王才终于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可是为时已晚,怒火中烧的楚怀王又再次做出了一个愚蠢至极的决定,他在没有任何盟友的帮助下,下令攻打秦国,结果于丹阳之战战败,战败之后的楚怀王依然不服,又于次年与秦国在蓝田开战,结果还是战败。这时的楚怀王不仅没有得到600里土地,反而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国土。楚怀王在战后非常后悔,这时,他又想起了屈原的好,想到屈原一直主张要与齐国结盟的劝告是多么的正确,于是重新启用了29岁的屈原,让他出使齐国,缔结新盟。屈原义不容辞,立刻出发,而这么一个艰巨的任务呢?屈原竟然圆满完成了,楚国重新与齐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可就在这时,张仪又来了,他还是一样的目的,阻止楚国与齐国结盟,也许是张仪画饼画的太圆的原因,楚怀王居然不计前嫌,再次相信了他,同意与秦国结为联姻关系。所以当屈原从齐国回来时,他吃惊的发现,楚怀王居然又一次成为了张仪的掌中玩物,谁只要给楚怀王带点节奏,他就欢快的踏着节奏走了。气不打一处来的屈原怒斥楚怀王:“秦国乃虎狼之国,不可轻信。”结果楚怀王不但不听,还再次罢黜了屈原,甚至将他流放到汉北地区。而楚国联姻秦国的举动也直接引起了齐国的不满,于是齐国联合魏、韩两国攻打楚国,没办法,楚国只能向秦国求援,秦昭王要求“要以楚国太子到秦国作为人质”才答应了出兵援救。可是刚过一年,身在秦国的楚国太子就因为私斗,杀死了一位秦国大夫,还在事后跨越千里,逃回了楚国老家。

一个小小的人质就敢这么狂,可得给楚国一点儿教训。于是,秦国联合了齐、韩、魏三国南下伐楚,一顿猛捶之后,楚国丧失失地,朝野上下一片哀嚎。此时,正在流放的屈原本就忧国忧心,在听到楚国的境遇之后更加心痛,他痛恨楚怀王不纳善见而听信谗言,万般思绪化作笔下《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久损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后,被打得丢盔弃甲的楚怀王没办法,只能向秦国示弱,希望联军能停止对楚国的进攻,秦昭王便让楚怀王赴会秦国,洽谈双方停战一事。
41岁的屈原在此时已经结束流放,他怀疑又是秦国的阴谋,逼劝怀王不能赴秦,可是怀王再被怂恿,一意孤行,结果刚刚入关就被控,并被秦国要挟,要他割地换命。楚国得知怀王被劫,便把太子熊横立为国君,是为楚顷襄王,可顷襄王坚决不肯割地救父,秦国于是再次出兵攻楚。这一仗,楚国最终失去了5万大军以及16座城池,楚怀王也于三年后死于秦国。此时的楚襄王生怕遭到秦国的再次入侵,于是准备向秦国卑躬屈膝,而屈原再次提出反对,认为懦弱只会让秦国得寸进尺,唯有联合其他国家才能抗衡秦国。然而顷襄王遗传了楚怀王的倔强,一概不听屈原的任何建议,结果,已经47岁的屈原又被流放到更远的江南去了。
而这次流放的时间居然长达16年,在当时楚才禁用的大环境下,屈原有足够的理由选择离开,可他坚守着忠诚二字,默默的在江南浪迹天涯,期盼君王的幡然醒悟和召回。流浪期间,他广泛接触了底层人民群众,接触了丰富生动的楚国民间文化,他将流放的郁闷、人生的失意以及真切热烈的家国之情由笔端流出,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而正如屈原所预料的,秦襄王的懦弱并未换来秦国的同情。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秦军攻破郢部,楚王随贵族大臣们弃城逃亡。屈原心中仅存的那份希望也轰然破灭,于是怀着万念俱灰的心情去到汨罗江边,当时的江边有位渔夫,他问屈原为何如此神态,屈原于是感叹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没办法放弃自己坚守了一生的干净和美好,他做不到与浑浊的世事随波逐流,他没有办法改变楚国的现状,但他也不能因此改变自己的信仰。秦襄王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77年的五月初五,汨罗江水终于淹没了屈原,这一年,屈原66岁,他以自刎的方式,为楚国的式微画上了一个富有征兆式的句号,我们眼前划过的便是屈原的一生。
屈原少年得志,因耿言直谏而被流放;中年谋国,因楚王昏庸而志不得伸;晚年落魄,因深爱母国而不愿逃离。它是中华文学两大源头之一《楚辞》的主要创作者,他被称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洋洋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他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能用“伟大”来形容的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他的品行与才华可与日月争光。屈原的形象几乎成了中国文人最崇高的象征。
屈原之后,无数的文人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下。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范仲淹、岳飞等人都是屈原的忠实追随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求索精神,刻在了华夏文明延续不断的血脉之上。
身随江水去,诗魂遗千年。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有幸,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天地有情,倾听你气血的呼唤;黎明有爱,端午的米粽,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记着你的英灵。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作者简介:
史文,网名旗袍,苏州,喜爱中华诗词和中国文学。作品散见各大微信公众平台及纸媒刊物等。
2023年5月荣获都市头条井冈山群首届“十佳明星作者”荣誉称号;同年10月荣获历届十佳明星作者“争霸赛”二等奖第④名荣誉称号。
2024年荣获都市头条官方平台“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都市头条井冈山群智囊团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