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山庙会(上)
路边
“丁山”与丁山
“丁山”,顾名思义,那一定有座山了。是的,“丁山”在现在丁山大街中央楼的背后。我不着重说一下的话,现在可能连许多丁山人都忘记了它的存在,因为它实在不能算作一座山,充其量就是一个大土墩。可是我们的先人们好像喜欢把什么都夸大了说,就连它西边的一个更小的馒头坡,也叫做山,还美其名曰乌龟山。你别说,远远看过去真像个乌龟,因为坡上还露出个土疙瘩龟头,而且龟头还呈侧首东望姿势。就这一望,人们便给它起了个形象生动的名头,叫做乌龟看鼎。意思是这馒头坡真是小小乌龟的话,那东边的土墩就是大大的“鼎”了,“鼎山”山名由此而来。后来,特别是共和国以来,人们为了书写方便,便把“鼎山”改称为“丁山”了。
一条河流从西边流经丁山山南脚下向东而去,另一条河流从西南流经汤渡而来,在丁山山南脚下与前一条河流贯通。早先,丁山作为自然地名,范围极小。也就山南下沿河边一小块地方,南北不过几十步,东西不过一两百步。住户不多,沿河边有一两家陶器铺行,这与周边村落完全一样。如东边的东贤,西边的白宕,北边的蠡墅和对岸的万安等。窑场老板一般都同时拥有田产,窑场伙计也一般都同时又是佃户。
到了光绪九年,县政府将丁山地区独立设乡管理,命名为丁山乡,从此,丁山作为行政地名,列入了荆溪县二镇八乡的八乡之一,同时设乡的还有蜀山乡和汤渡乡。(宜兴自雍正四年至宣统三年分为宜兴和荆溪二县,东北部分属宜兴县,西南部分属荆溪县,县治均在宜城镇)号称天下陶都的陶瓷产区,主要集中在丁山、蜀山和汤渡三个乡。由于封建社会重农次工轻商,虽然陶瓷行业历史悠久,但发展缓慢,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随着国力的衰落和社会的动荡,丁山陶业更如大江小舟,步履艰难。
三乡之中,蜀山街面最为繁荣。特别是光绪末年,无锡经蜀山至乌溪的轮船开通后,蜀山成为荆南地区最大的货物进出市场。民国十八年,乌溪区蜀山先行晋升为镇,区署移到蜀山。民国二十三年,丁山晋升为镇,乌溪区改为县第八行政区,区署由蜀山移驻丁山。从此,丁山成为宜兴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九五五年,蜀山镇、丁山镇和汤渡乡合称为丁蜀镇。一九八六年,周墅乡并入丁蜀镇,不久,川阜乡和洑东乡亦并入丁蜀镇,去年,大浦乡和张泽乡又并入了丁蜀镇。目前,不计广大乡村,仅丁蜀镇区就居住有十几万人口。交通上,除了宜兴有五、六条公交线路覆盖全镇外,还单独开辟了四条镇公交线路,纵横交叉运营。
陶土与陶瓷
丁山之所以能成为中国陶都,首先要感谢上苍的眷顾,因为它给了我们陶土。很久以前,在古生代时期,丁山为海浸地区,其中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属皖浙浅海盆地。泥盆纪时升为陆地,并产生极为丰富的风化岩,石炭纪时复降为深海区域。
深海区域不能成煤,却大量沉积了石灰岩和乌桐石英岩,风化岩在这些水成岩下部被挤压而逐步石化为页岩黏土。另外,中生代和近生代时期,又产生了大量的火成岩。其中花岗岩中百分之六十的长石在水和细菌的长期作用下终于形成了高岭土。石灰岩被含有碳酸气的水溶解而坍塌剥落所形成的溶洞使丁山西面山区的洞天旅游蜚声海内外,如善卷洞、张公洞、慕蠡洞、灵谷洞等。善卷洞还被誉为世界三大奇洞之一。而乌桐石英岩下部的页岩黏土和由长石转变而来的高岭土这二类陶土,终使丁山及附近地区成为江苏最大的陶土基地。
丁山陶土,主要是页岩陶土。按其性质、性能和颜色,习惯上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其中甲泥中的紫砂泥更是世间绝无仅有的稀罕珍品,所以近年也有人如朱泽伟等认为紫砂泥应从甲泥中分离出来单列,以便更好地研究和应用。
丁山的先人们早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抟土为坯,掘地为穴以火烧制陶器了。丁山经考证出土的不仅有那个时代大量的陶瓷残片,还有陶杵和陶拍等制陶工具。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个名人到过丁山,丁山陶业因叠加了名人效应传奇故事而声名大振,这个人就是楚(今河南信阳)人范蠡。他担任越国宰相,扶助勾践击败吴国后,毅然功成身退,携西施西渡太湖来到丁山。据说他潜心陶业,改革了制陶和烧陶工艺,并建造了丁山第一座龙窑,使丁山陶瓷生产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在这个基础上,他又带领大家探索制作大件陶器,如缸、坛等大容器,因而被后世称为造缸先师。范蠡在丁山并未真正隐姓埋名,深居简出。他不光参与陶业,还组织群众开河修路,动静还不小呢。他所居住的地方,后人称为蠡墅。目前,蠡墅已发展成为拥有一两万人口的大型社区。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司马迁说他助越功成后,浮舟江湖,后到了山东定陶,发现这个地方是各地货物集散中心,于是经商创业而大获成功。他浮舟江湖时到过很多地方,可能包括丁山,每次一出名就赶紧离去,就怕勾践找到他。也有些地方不欢迎他,说他是帮助越国消灭吴国的仇人,无锡今天还有个地方叫骂蠡港,相传当年就是因为不欢迎范蠡而留下这个地名的。
范蠡到定陶后终于改名叫鸱夷子皮,自称朱公,朱者,赤心木也,他用赤心木来比喻自己是个有道德的商人。人们称他为定陶朱公,后简称陶朱公。大约到了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各种行业之神像雨后春笋般被好事者推荐出来祭祀,如木业之神鲁班,医业之神华佗,漆业之神吴道子等,范蠡被推为商业之神。由于他名头大,名号里还带个“陶”字,再加上一些历史传闻,因而被丁山人推尊为陶神,也称陶朱公。
丁山陶器的烧成,先有地穴窑,再有立瓶窑,后来终于有了先进的龙窑。一九七五年南京博物院发掘的丁山澗众窑址,被确认为我国唐代古龙窑遗址。抗战之前,丁山在烧龙窑一度达到七十余座,从业陶工六千多人。八年沦陷,龙窑大都关停损毁,陶业产地满目疮痍,丁山百姓民不聊生。共和国建立后,社会安定,百业复苏。丁山粗陶、细陶、黄货、黑货等传统陶瓷门类大放异彩。特别是其中的均陶、精陶、彩陶、青瓷和紫砂,更是被人们誉为中国陶都的“五朵金花”。同时,还发展了建筑陶瓷、耐火陶瓷、化工陶瓷和电子陶瓷等新兴门类陶瓷。烧成已普遍采用了推板窑、隧道窑等现代化设备,燃料亦由龙窑的松柴改为现在的煤炭、沥青、煤气、电能等。目前丁山地区陶瓷企业和家庭作坊合计,从业陶工约在二十万左右。
神明与寺庙
过去,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和认知水平的局限,加上封建迷信毒害,人们祭神活动极为普遍。其实,神都是人创造出来的,根本没有消灾避难和赐财降幅的神奇本事。不过,有些祭神活动如庙会等不得不承认同时也是一种娱乐活动,而且往往是大型的娱乐活动,它极大地丰富了那个时代广大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
神一般分二类:一类是根据自然现象被创造出来的,如雷神、风神、山神和灶神等;另一类则是历史人物被神化了而来的,如大禹、老子、关公和岳飞等。有了神,当然要有供神的舍宇,于是便有了庙。有了庙,还要有庙事活动,一来以满足人们求神庇护的精神寄托需求,二来可以募集不少钱财,以维持庙宇建设维修和神职人员的日常开支。也有少数神职人员把庙事活动当作敛财肥私的事业。
庙事活动也分为二类:一类是设会,另一类是出巡,习惯上都称庙会。设会就是在固定的日子里,在庙里或庙前举行庙事活动。届时,庙方为了吸引群众,会聘请戏班子搭台演戏。有些地方的庙会还同时聚商成市数日,连周围赶庙会的村民也会带些农副产品出售,如华历三月半大浦城隍会等。出巡就是把神像或神位抬出去,到一村或数村巡视,以收灾降福。同样也会有文艺节目随队上村,附近群众都来迎神看戏,热闹非凡。
现在的丁山行政区域内,共和国前大大小小有上百座寺庙庵堂。如蜀山娘娘庙、城隍庙、三官道堂、祠山殿、法云寺、黄泥相公庙、三元殿、禹门禅院等,蠡墅台山寺、斗阁庵、土地庙、万寿庵、神头堂等,汤渡东岳庙、画溪寺、顺庆寺、五圣庙、花光庵、南隐禅院、积树庵、青云庵等,丁山大王庙、和刹庵、丫当寺、永宁庵、关帝殿等,洑东大潮寺等(1949年以后,寺庙基本被陆续拆除)。在它们为丁山百姓带来一些文化娱乐的同时,它们给丁山人民所造成的经济负担,还是相当沉重的。而它们加给丁山人民的精神毒害,则更为深重。当然,这又是另一说了。
丁山庙会,自有丁山自己的特点。最被丁山人所看重的神明是陶神陶朱公、土神土地公公、火神火德星君、水神龙王和救生神王二郎。据说,所有神明,到了腊月二十日就年休了,要到正月二十日才开印办公。因此,过了正月二十日,庙事才开始活跃起来。不过,陶神陶朱公好像特别勤劳,正月半便由塑木匠粉刷一新,开光接香了。丁山各窑场老板于是纷纷进庙烧香,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陶业兴旺,财源滚滚。伙计们也进庙祈求活儿能多一点,东家给的待遇能好一点。白宕永宁庵是陶朱公独享庙,每年九月九日是庙会。丁山大缸会所曾一度设于此内。此外,汤渡东岳庙、丁山关帝庙、蜀山城隍庙、蠡墅静安寺内均供有陶朱公神像。
土地庙会
到了二月二日,龙抬头了。龙抬头就是天上二十八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龙形星座中,角星开始出现在地平线上了。大地复苏,气象更新。丁山家家户户供土地神像,烧五谷菜肴拜祭,谢土神老爷开恩。在山上开矿井挖陶土的宕户,还要到矿边所筑的土地神龛(kān)前去供奉。(平时每日进出矿井挖土,都要在神龛前上香祈祷,以求平安)。祭过土地神后,窑场老板会请长工(窑场上称长头)吃饭。如果没请哪个长工,说明今年不用这个长工了。反之,长工也可以不去,说明今年换老板了。吃完饭后,老板高兴,长工心里也踏实了。于是,家家户户,成群结队,到土地庙前去看戏。
丁山最闹猛的土地庙是万安土地堂和台山土地堂,戏文都以滩簧为主。滩簧是江、浙地区地方小戏的总称,说唱为滩,吹奏为簧,也就是配乐说唱。道光皇帝死后,朝廷禁止大乐器娱乐,昆腔等戏班子逐渐衰落,而滩簧却在山乡水村大为发展。并由最初的二三人发展为十几人,由无情节故事发展为有情节故事,由无女演员发展为有女演员,由乡间草台戏发展为城市剧院戏。
晚清滩簧受朝廷压制不能进城,民国初年,滩簧分流,逐渐发展为沪剧、扬剧、甬剧等地方独立剧种,剧本亦多达四、五百种。丁山地区上演的,一般都是宜兴滩簧。同治年间,宜兴高堘、和桥、南新一带的周奎大、蒋义郎、许四大等民间滩簧艺人,几经探索创新,终于形成独特的风格流派,唱遍苏南浙北,享誉一时,人称宜兴滩簧。后来他们在常州授徒传艺,影响较大,对外则称常帮滩簧(另有锡帮滩簧),因宜兴属常州府管辖。民国前期,无锡经济文化发展较快,为常州府第一大县,并超过了府治所在地常州,常帮滩簧与锡帮滩簧逐渐在上海合流,1927年终于被改称为常锡文戏(宜兴也有人称宜锡文戏),并跃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共和国初年称常锡剧,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统称为锡剧。
滩簧戏一般由旦角先出场走四方唱四句头开场篇,即出场背对观众唱第一句,转身面向观众扭步到台角唱第二句,再扭步到另一台角唱第三句,回到台中央唱第四句。走四方就是向全场各个方向的观众致意慰问。内容多较时令亲民,如唱春夏秋冬四句:“三人同日去看灯,百友相交一家人,禾火二字相对坐,夕阳桥下两颗星。”唱风花雪月四句:“‘虫’入鳯中飞去‘鸟’,七人头上戴草帽,大雨落在横山上,半个朋友不见了。”万安土地堂庙会则会唱:“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郑板桥诗)。”台下有人猜着了,高喊:“丁山茶壶”。于是,台上台下一片同乐。二十年代后期的旦角是真女演员,有时旦角会抱起观众中一个两三岁小孩唱道:“十八姑娘三岁郎,新郎夜夜尿满床,梦里张嘴要吃奶,我是你老嬷弗是你娘。”唱末一句时,作又气又恼娇态状,引得台下哄堂大笑。
开场篇后,正剧开始表演。丁山人最爱看的剧目主要有《祝英台》、《珍珠塔》、《庵堂相会》、《借黄糠》、《约四期》、《朱小天》、《拔兰花》等等。有时台上还会邀请台下观众上台串演角色,以活跃现场气氛,增加娱乐效果。待戏唱完,往往是寒气逼人,月过子夜,有些小孩早已在大人怀抱里睡着了。这时,一老生上台抱拳致意作谢场唱:“祈神祈到土地堂,烧香烧到星星亮,小小滩簧功圆满,各位新年年运旺。”于是,众人落落散场。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