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愿衣襟带花,岁月风平,努力皆不负,祝所求皆所愿,所行化坦途。
端午节的由来
• 纪念屈原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力主改革抗秦,却遭贵族排挤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军破楚都,屈原绝望之下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百姓划船打捞并投米团防鱼虾噬体,逐渐形成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 龙的节日说: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族崇拜龙图腾,端午节最初或是他们的祭祖节日,划龙舟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随着历史发展,百越族大多融入汉族,端午节也成全民族节日。
• 恶日说:先秦时期,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人们在这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端午节的习俗
•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 吃粽子: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 插艾和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用以驱瘴。
• 系百索: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 饮雄黄酒: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不仅有装饰作用,还可驱邪避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