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包裹的情思
文/罗兆熊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当农历五月的微风轻轻拂过,空气中弥漫着粽叶与艾草的芬芳,人们便知道,端午节已悄然而至。流传千年的端午节向来是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好机会,形形色色的诗词绘制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节日画卷,生动地展现了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与独特魅力。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在唐玄宗的笔下,端午佳节,繁花似锦,人们精心制作的九子粽,更是形态各异,争奇斗艳,尽显节日的热闹与喜庆。小小的粽子,不仅包裹着糯米的香甜,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从最初的祭祀贡品,到如今成为家家户户端午餐桌上的必备美食,粽子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范畴,成为了端午文化的象征,传递着对家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在《乙卯重五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山村端午图。诗人将包好的粽子,形状恰似两个发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粽子的可爱模样。而那插在高高的帽子上的艾草,不仅为节日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气息,更寄托了人们驱邪避灾、祈求安康的美好愿望。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张耒的这首《和端午》,从端午竞渡写起,为屈原的千载冤魂而悲叹。龙舟竞渡,这一充满激情与力量的活动,原本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英灵。那一艘艘如离弦之箭般飞驰在江面上的龙舟,承载着人们对屈原的无尽缅怀与敬仰。尽管岁月流转,千年已逝,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殷尧藩的《同州端午》,满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在外漂泊了三十五个端午节的诗人回到故乡时,孩子们的惊讶与询问,让他心中涌起一阵酸涩。遥远的故乡,久违的亲人,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牵挂。在这个本该阖家团圆的节日里,游子的乡愁愈发浓烈,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李之仪的《南乡子·端午》,通过描写自己在端午节的孤独处境,抒发了深深的思念之情。黄昏时分,细雨蒙蒙,诗人独自掩门而坐,看着巢中的燕子带着雏鸟飞走,心中倍感凄凉。佳节思亲,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游子的孤独与无奈。
端午诗词,每一首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或描绘节日的热闹场景,或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或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在这个粽叶飘香的季节里,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些诗词的韵味,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怀,端午节的文化韵味就更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