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话古今(十一):呼唤白鹿归来
白鹿原的东南麓,安村镇有一个村子,叫韩寺村。韩寺村因白鹿寺而出名。
据老人们说,白鹿寺南北走向的大路西北边,坐北面南,有上殿三间,下殿三间。中间西有四间厢房。上殿和下殿分别有一面书写着“白鹿寺”和“永應多福”的牌匾。
关于白鹿寺,还有一个传说:唐朝有一皇后生病,需要白鹿仙血做药引子,皇上派人寻找,遍及南山和原上,都没有找到白鹿下落。后来在神鹿坊湾发现浐河道里的鹿群,其中有一白鹿。将军领人追赶,将鹿追到了狄寨西南的鹿到沟,然后上塬到了迷村。鹿群迷路失散,只有白鹿到了吴村庙。白鹿绕庙几圈后,沿鹿走沟前行,然后上了北塬。将军拉弓,白鹿中箭,该地因而得名戴箭寨,后来转名代寨。鹿带箭向东跑,将军继续追赶,腰刀落地,此地后来取名腰刀村。来不及拾刀,将军追鹿到庙里,四处寻找不见,却在西边墙上发现白鹿壁画,屁股上插了一支箭,血流了下来。将军让人刮下仙血,拿回去送进皇宫,果然药到病除。
这个故事同周平王原上逐鹿的传说大同小异,只是路线恰好是相反的。
按这个故事,白鹿寺应该建于唐代。其实不然。
在志书里,白鹿寺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康熙《陕西通志》(也称《贾志》),而《蓝田民国续志》则记载为“在县南十里韩家寺”。而村人传说,村名本名白鹿寺村,后因韩姓人居住较多,故改名为韩寺村,主要姓氏有韩、张。韩姓来村最早,据说从山西大移民来的,到现在已经有十二三代人了。按此计算,最多也就是三百来年时间。从这些资料来看,白鹿寺最早应该为明代所建。
虽然这个故事是传说,但却从中透射出了原上白鹿的命运。
白鹿原以白鹿而得名。平王东迁,发现白鹿游于原上。这种说法正式见于汉代《三秦记》。《后汉书·郡国志》也记载:“新丰县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但从原上宋家嘴曾发现周代遗址来看,这种传说有历史的依据。
白鹿全身雪白,不同于寻常之鹿。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白化之鹿,眼珠不再发黑而发红,这种变异不能稳定遗传。一种是白色麋鹿,基因稳定,可以遗传。前者我们无法断定原上是否存在,后者我们可以判断它在原上确实存在过。
狄寨原上有麋鹿村,为传说中白鹿迷路之处。根据元代筠溪观的碑记,此村当时即称麋村,这是原上曾产麋鹿的证据。西汉墓内出土麋角印章,以其角倒立而不倒为贵。《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为币,以发瑞应,造白金焉。”这是原上曾产白色麋鹿的证据。
西安周围的黄土台原,皆于汉唐时得名(周原和毕原地名《诗经》中就出现了,但台原得名在汉唐)。原因也很简单,西安是汉唐古都。其中以动物名称得名者,唯有白鹿原,以及龙首原上的鸿固原和凤栖原。鸿固原和凤栖原则因为汉时发现了鸿雁和凤凰而得名。而白鹿原的得名依据则远在周代。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白鹿自古罕见,被视为祥瑞之物,称之为“仙兽”,是长寿的象征。在神话中,有“鹿千年化为苍,又五百年化为白,又五百年化为玄”之说。传说白鹿能活到千岁以上。白鹿原古称长寿山或首阳山,即同出产白鹿有关。
白鹿也称天鹿,《宋书·符瑞志下》上说: “天鹿者,纯灵之兽也。无色光耀洞明,王者德备则至。”明代时,抗倭名臣胡忠宪在浙江发现了白鹿,为了争取自称道君皇帝的嘉靖帝对抗倭事业的支持,将白鹿献了上去。胡忠宪帐下幕僚,可称为绍兴第一师爷的徐渭,曾两作《白鹿表》拍马屁上献,大皇帝龙心大悦,抗倭事业遂得继续进行下去。
当然,长寿、合道等说法都是附会之说。然正是这些附会,使白鹿难免被狩猎,甚至杀害的命运。汉武帝杀白鹿取皮制作鹿币。而取鹿血治病的传说,在白鹿原上就有三种。一是周平王之时,一是西魏元宝炬时,一是唐时。神鹿坊传说的时间是第二种,而韩寺村则传说的时间在唐时。
正是这种对白鹿的狩猎,甚至杀戮,使其最终消失在原上。
当然,白鹿消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对白鹿原的开发,不断挤压了鹿群的生存空间。
从荆峪沟植被覆盖的情况,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断,白鹿原最初也是长满了草木的。因为是旱原,分布最广泛的是草,树木散布于其间。鹿群可以自由的巡游于期间,就像非洲大草原一样。
随着村庄的出现和人类的开发,草木不断消失,田野化为良田。
汉代白鹿原上尚地广人稀。北魏之时,北方终于安定下来,随着经济的恢复,人口不断增加,长孙翰、于瑾、赵善、赫连达、王悦等人相继封于蓝田和山北(一部分属于今蓝田),就是证明(可见牛志《大事表》)。白鹿原不断开发,到了唐代,长安城南的开发进一步加快,甚至深及南山。这时白鹿原的村庄就多了。当时王维居住在辋川,他在山上眺望,只见“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可见随着人类的开发,白鹿原上的树已经很少了。
正是因为原上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白鹿原及其西南皇甫三川,在北周和唐初,两度设置了白鹿县。唐代狄寨原和炮里原一带,万年县设有白鹿乡。
随着原上人类的分布,鹿群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最终被压缩在鹿走沟一带,白鹿最终消失的时间很可能就在唐时。从历史文献上看,白鹿原在宋代时,还出现在《长安志》和《太平寰宇记》,其后就很少有记载了。宋代及以后,白鹿原和皇甫三川,就只有白鹿乡的虚名。到了明清,白鹿就只存在于白鹿寺的墙壁上,以及人们的传说中了。
从白鹿原到白鹿县,从白鹿县到白鹿乡,再从白鹿乡到白鹿寺,这就是白鹿在原上一路走来的轨迹,也是白鹿留给我们的历史记忆。
最终连鹿走沟里的普通鹿群也彻底不见了。而白鹿寺,也在文革中消失了。如今的白鹿原上,村庄处处,良田环村,市井热闹,哪里又去寻找白鹿的踪影呢?
人和动物如何和谐相处,是人类历史产生以来,恒古不变的主题。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更是如此!
韩寺村现在村中,原白鹿寺遗址,雕了一尊白鹿石像,高高耸立。
呼唤白鹿原上,白鹿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