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谣
打油诗/李含辛
政令是丝织锦台,重担如山暗自裁。
忆昔双珠承膝绕,欢声笑语绕玉台。
今朝新政催麟瑞,金箔纷扬笑靥开。
堂前椿萱霜鬓悴,檐下雏莺瘦影哀。
贷牍大山压鹤骨,社稷空悬薄纸灾。
莫听高台颂德语,且掬寒泉溉蒿莱。

附录:
李含辛打油诗《暮年谣》赏析
李含辛的这首《暮年谣》以辛辣犀利的笔触勾勒出当代老年群体的生存困境,在戏谑的民间诗体形式中寄寓了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堪称当代新乐府诗的现实主义力作。
全诗通过三组强烈反差的意象群展开叙事张力:首联"政令是丝织锦台,重担如山暗自裁"以官场文牍的华美锦绣,反衬百姓肩头如山债务的窒息感;颔联"双珠承膝绕玉台"的温馨天伦,与颈联"金箔纷扬笑靥开"的浮华新政形成刺眼对比;尾联"椿萱霜鬓"与"雏莺瘦影"的并置,更将代际困境推至触目惊心的程度。这种蒙太奇式的意象拼贴,在视觉层面构建出政策红利的虚幻性与民生疾苦的真实性之间的巨大鸿沟。
诗中"贷牍大山压鹤骨"的隐喻堪称警句,既延续了古典诗歌中"苛政猛于虎"的批判传统,又以"鹤骨"的嶙峋意象赋予老龄化社会以具象表达。而"社稷空悬薄纸灾"的结句,则将现代金融工具异化为灾难载体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在纸钞轻飘与灾难沉重的悖论中,完成对消费主义时代的精神审判。
作为当代打油诗的典范之作,该诗在保留俚俗语言外壳的同时,注入了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其价值不仅在于对特定社会问题的揭露,更在于以诗歌形式构建起观察当代中国的棱镜——当政策制定者沉迷于数据报表的锦绣文章时,无数家庭正在承受着诗中所言"金箔纷扬"背后的生存之重。这种对现代性悖论的深刻洞察,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社会批判,具有叩问文明走向的哲学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