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之
洁隅佚事"杀青草,留洁隅″
整理:李显辉 张小鸥
"杀青草,留洁隅″这件事听好几个老人讲起,都有不同的言语,综合起来大概是这样的原由:至于朝代年月都说不上来,可能乡史县史州史等有记载,但没人去考证,也无法考证。"成于俭,败于骄",故事大概发生过去在洁隅村最典盛时期。
1986年移民前洁隅村居住面积约两平方公里,去过就知道有多宽,有多大。你所见到的所有菜园子,部分枣树、田地,从井口樟树头至高斋山脚下(南北)走向,从上书房至大祠堂边约300米处(东西)走向。
有一老人说那时候最大的一户人家青壮年40余人(原话说这一家大门口有40多把割草的镰刀,在大门口钉着),这件事可以证明,因为本家堂屋大门上有数不清的镰刀刺入的"丁″口,从镰刀多到人多现象,说明那时洁隅村之典盛,而强大。可以这么说:方圆十里无"村"可及,青草最为典型,称洁隅村为"家民″。其意思是:我们青草黄姓虽多,也要尊重李氏。
有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事物总是这样,祸福相生,圆缺共存。为了彰显"村容村貌″与"村纪″,所以洁隅村在广安寺设了一个卡:石门坎。无论是谁出入本村寨都要登记,骑马要下马,坐轿的要下轿,不管你多大的官都要下,这是个硬性的"下马威″。
有一天,朝庭有一巡察官员,从滁口至高活过渡到秀流经过洁隅村石门坎(卡子)时,正好有本村男丁值日,据传这一天值卡的是本村最恶(Wu)的俩兄弟,无论用什么言语都不能让他们通过,非要他们下马下轿,没办法这巡查使一群人下马下轿顺利通过,而后该巡查一路告状,回至朝庭,在皇帝面前投书禀告,皇帝老儿当场发怒,急令"割草喂鱼,株连本族″,还好没有株连九族!
圣旨指令下达:杀青草,留洁隅。传说是有一支大队伍到达西瓜铺时已是傍晚,一路"放风″要去杀青草村。明的去了青草,而真"主力军″急行军去了洁隅,皇帝利用了声东击西之法,结果把洁隅给"屠村″了,除外出人员,杀了个片甲不留,一夜之间,解决得干净利索。据说猪石槽下藏起来了俩孩子,有说是表兄妹,有说是亲兄妹。另有传说领兵总领是一对孩子的舅舅,才挽救了洁隅的后代。
……
惨不忍睹的场景过去几十载慢慢才发展成了现在这样又一盛景。
那时候,听老人们说,洁隅村有很传奇之说,有通天老烛,村后一座大山,每天天黑后,像探照灯一样有一束非常亮的灯光直照全村;有白石壁(广安寺庙向北50米)处,有一个一米直径的洞口,能出盐,可供方圆五里的人一天的盐;还有传奇鹅形,无论你怎么挖怎么挑,到第二天恢复原状……
以及后来有关洁隅改𤥵于的历史。1875年的县志还是洁隅,为什么是(王+夹,王+禺)会成为村名,太平天国的天地会在村中设坛纪念义在大栗山一次烧死六七十个村里壮年人,村里为纪念他们一直应用这个名。洁隅为纪念天地会在大栗山烧死的六七十位壮年人,把广安寺江中的石头称(王禺)石,把书房脚下江中的鸡婆带崽石称(王夹)石,预示着这么大一个村庄,能出一两个象洪大全一样的王。
太平天国太平军在本村没有烧、杀、抢、掠,反而开田扩土修渠等。洁隅村大水坪那一片梯田就是太平天国的人开的。
但还有一说法是:烧死那六十多青壮年的事是义和团运动时期,听老人们说:那时他们走到哪抓到哪,到处抓夫,作为补充。那个山叫笋山岭,就在居民点对面,山脚下有2米高石辟,石壁下有一个洞约一米直径,正好容一个人下去,下去后洞高约两米,长约五十米余,宽不足两米,此洞许多人移民前进去过,(搬迁前)在没有挖掘前是一座很大的坟墓,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六十多青壮年葬身之处。事情经过是这样,这些人主要是怕被抓去当夫(兵勇之类)他们就躲起来了,一天,一个送粮油人,被义和团巡逻人跟踪,发现了,巡逻人员报告后,带来十几人及用具(有砍刀、风车等)用干柴堵死,点燃用风车摇着风往洞里吹惯,这样把这六十多青壮年活活给薰死。这座山也本村🐉脉之一,从广安寺至洞头龙水库以上约二十里,紧连着第二条龙脉,紧紧连着老虎龙往东南向上走去约十里紧紧连着第三条龙脉,至岂口河口……
另载广安寺是李氏的家庙,最早的李氏坟场都在石壁下,而寺中供奉的全是李氏牌位。
直至1985年下学期,正值移民搬迁,仍有好事者在𤥵于小学操场内及附近採挖盗洞,梦想一夜暴富,找到一些金银财宝!
第一稿于 2025年5月22日
第二稿于 2025年端午节
第三稿于 2025年6月7日
第四稿于 2025年6月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