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作者简介:
萧祖能 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青年从军,执笔为戈,历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师政治部宣传科报道员,勤于海防前线锤炼文心,军旅笔墨常现各类报刊杂志;退伍后深耕政工领域,持高级政工师职称,主政大中型企业党委书记,二十载耕耘自成章法;公门履职亦未辍翰墨,时评政文常见诸报端;花甲归林不改书生本色,执掌萧山区老干部诗词协会秘书长,融身省市区等各类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散文诗词过百篇散见主流媒体,字里行间咏颂家国情怀。名曰:瞬逝戎马铸忠诚,一纸翰墨绘丹青。

童年

井
散文:童年的记忆
——那口井
作者:萧祖能 杭州
童年的记忆,大抵如秋后的枯叶,看似堆积如山,实则一触即碎。然而偏有几片叶子,顽固地攀附在记忆的枝头,任凭岁月风刀霜剑,依旧不肯凋零。幼时随父母寓居西兴古镇的光景里,老屋后那口古井,便是这般固执地镌刻在我心壁上的一片枝叶。
井是青砖垒就的,年岁已不可考。井沿被磨得锃亮,泛着乌木般的光泽,那是数代人提水的麻绳经年累月摩挲出的包浆。井不深,水却清冽得惊人,盛夏时打起一桶,桶壁即刻沁出细密的汗珠,倒像是井水也畏这暑气似的。
最喜趴在井台边沿朝下窥探。井水如一面墨玉打磨的古镜,映出个模糊的孩童面孔。有时故意轻咳,声波在井壁间来回弹射,最终化作水面几不可察的细纹。母亲瞥见总要呵斥,说井底镇着龙王,孩童的浊气会亵渎了神明。我便暗自揣度,这井水的沁凉,许是龙王爷在底下纳凉的缘故。
三伏天的午后,常有卖豆腐的挑担摇着铜铃经过。那是个精瘦如竹的老者,扁担两头悬着桐油木桶,清水里浸着羊脂玉般的豆腐。母亲总要端个青花碗出去,买上两方。老头便搁下担子,从桶底摸出把蝉翼似的薄刀,手腕轻抖,豆腐便齐整地分开,刀面不沾半点豆腥。雪白的豆腐盛在碗里,再浇一瓢刚打上的井水。回家撒把翠绿的葱花,淋几滴琥珀色的酱油,便是消暑的珍馐。
井水最是知时节,腊月里会呵出袅袅白雾,打上来竟带着地心的暖意。这时节,井台便成了妇人们的天下。木盆列阵,搓衣板斜倚,棒槌起落间溅起的水珠,在冬阳下竟折射出虹彩。说笑声、捣衣声、水声交织成比社戏还热闹的曲调。我常蹲在青石板上,看肥皂泡在阳光下变幻出七彩光晕,又"噗"地破灭,觉得这比年节的烟花还有趣。
后来,铁管里流出自来水,古井便渐渐被冷落。青砖缝里钻出倔强的蕨草,井台石阶也披上墨绿的苔衣。及至老屋拆迁,那口井想必已化作地基里的某个坐标。如今方悟,井中何尝有什么龙王,有的不过是时光沉淀的幽静。而那种幽静,在如今钢筋铁骨的都市里,早已成了绝响。
童年的那口井,终究如它水面的倒影,涟漪散尽后,只余一圈澄明的记忆。
2025年六一儿童节前夜于杭州

井

童年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5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