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遐思
文/平书宪
淡淡粽叶香,浓浓世间情,又是一年粽叶飘香时,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
五千年的斗转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物,一个世代延续的传统,共同汇聚一个美丽的名字—端午节。
端午节,作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有着深厚悠久的文化内涵,与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端午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文化“瑰宝”。求吉、纳福,装点生活,是我国传统节日的基本主题。然而,端午节之最特别还在于其爱国精神、民族力量的积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秦军攻破郢都,屈原一生挚爱的国家走到穷途末路。这个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人,这个以兰为佩,以荷为裳,不甘与世浮沉的君子,选择抱石自沉。
至此,一个日子成为一个节日,一个人,活成了永恒。时代和历史确实有可能在弹指间改变一个个体的命运,然而个人的坚守和风骨,同样也可能镌刻进历史,熔铸进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屈原,对自己的国家报以最天然的情感,不因王是否眷顾以及功业的成败而左右自己的内心。写下《国殇》的诗人,最终没能死于战场,报国无门的赤子撞开江水,阵亡在汨罗江上。因为屈原,中国人的五月,燃烧着血色的浪漫,让我们至今能够从悲怆中看到永恒的力量。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诗篇。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古老的端午节,在两千年历史当中,积淀出丰厚的民俗传统和文化内涵。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拴五彩丝线,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每一个端午习俗,都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情怀,民族的自豪,民族的心结。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谈论屈原的爱国主义,倡导的是什么呢?我们倡导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对危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是宁折不弯的爱国精神。“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这份爱国情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有的情怀。
今天,端午节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厚重的历史文化,还塑造着影响至深的文化自信。放眼中国传统节日,无不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传承着传统美德的基因,凝聚着发展奋进的力量。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青睐,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赓续千古积蓄前行的力量。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端午节,我们纪念屈原,就是要在屈子爱国精神的激励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让这气势汹涌的汨罗江,发出新时代大中国的最强音。
端午节,我触摸着自由和圣洁的灵魂,轻轻歌咏着一曲感天动地的不朽诗篇!
[作者简介]:平书宪,笔名丛笑,新闻工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作家报》《诗刊》《中国诗歌》《散文选刊》《美文》等,多部文学作品获奖并入选图书年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