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象的荒诞性重构
淮土平原的麦收季,当联合收割机的钢铁齿轮啃噬完最后一株麦穗,防火临时看护岗的红色帐篷便如雨后毒蘑菇般在田埂上疯长。这些由彩条布与竹竿搭建的临时哨所里,工作人员正以"坚守"的姿态完成一场行为艺术表演:他们头顶烈日数蚂蚁,脚踩热土玩手机,在38℃的高温中用保温杯泡着枸杞茶,用防晒袖套武装到指甲缝。这种"全天候坚守"的荒诞性,在去年暴雨倾盆时达到了行为艺术的巅峰——当洪水漫过帐篷底部,值班人员仍在微信群里上传着"雨中坚守"的摆拍照片。
二、形式主义的三重异化
1. 职能的空心化演变
防火巡查早已异化为"打卡表演"。某镇防火办规定,值班人员必须每小时在工作群发送定位,结果催生了"共享单车骑巡法"——工作人员扫码骑上共享单车,沿着田埂边骑行边拍照,20公里外的防火办电脑屏幕上,绿色定位点如癌细胞般快速扩散。更魔幻的是,某村为应付无人机巡查,竟在麦田里用秸秆扎出12个"稻草人值班员",每个稻草人都穿着统一的红色马甲,胸前工牌清晰可辨。
2. 时间的仪式化消耗
12小时值班制正在演变为"熬鹰式工作制"。值班人员清晨6点到岗后,首要任务是在帐篷门口摆放三个暖水瓶(必须保证随时有热水),然后将值班日志提前填写到下午5点。正午时分,他们躲在树荫下用手机观看防火知识短视频,却在日志里写下"对过往群众进行防火宣传5人次"。这种将时间切割成标准单位的管理模式,与富士康流水线的计时计件制度形成了跨时空对话。
3. 风险的转嫁机制
基层干部创造出"防火责任转嫁法":在田埂上插满"严禁焚烧秸秆"的警示旗后,又给每棵杨树挂上"防火责任树"的金属牌,最后将防火压力层层传导给村民。某村支书发明的"防火连坐制"堪称典范——如果某户村民焚烧秸秆,其所在家族的所有男性成员都要被拉去参加防火知识学习班。这种将现代科层制与传统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创新,成功将防火责任转化为"家族荣誉"问题。
三、官僚主义的生态闭环
在这场防火行为艺术的背后,是一个精密运转的官僚主义生态系统:县防火指挥部需要"零火情"的政绩数据,乡镇干部需要"严防死守"的工作台账,村干部需要"尽职尽责"的影像资料,而村民则需要应付各种形式主义的检查。当无人机在麦田上空盘旋时,地面上的红色马甲就会像惊飞的蝗群般四散奔逃——他们不是在巡查火情,而是在躲避拍摄。这种"猫鼠游戏"般的互动,构成了基层治理的独特风景线。
四、解构与重构的路径选择
要破解这种"防火行为艺术"的迷局,必须从制度设计层面进行革命性变革:取消形式主义的值班制度,建立智能火情监测系统;将防火经费转化为秸秆回收补贴,变"堵"为"疏";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用真实火情数据替代台账考核。更重要的是,要重建基层干部的职业尊严,让他们从"数据造假者"转变为"问题解决者",从"表格填写员"转变为"风险预警员"。
结语:当防火成为行为艺术
在淮土平原的金色麦浪里,防火临时看护岗的红色帐篷如同一个个巨大的感叹号,刺痛着观察者的眼睛。这些帐篷里发生的荒诞剧,正是中国基层治理困境的缩影。当"坚守"异化为表演,当"责任"蜕变为作秀,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防火工作,究竟是在守护麦田,还是在守护某种官僚主义的图腾?在这个无人机与大数据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稻草人值班员",而是更少的形式主义表演。唯有如此,防火工作才能真正回归其本质——守护生命与财产的安全,而不是守护某些人虚幻的政绩观。(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