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俊德
生活在各地的人们,生活方式各异,对待传统节日却大同小异。百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我的家乡陇东大地,人们过端午节简单而隆重,传统习俗一成不变。
儿时的端午节,令人回忆。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人们过端午节的习俗代代延承,方式雷同,没有人刻意改动。
端午节前夕,好婆婆巧媳妇们的针线箩筐都装满了五颜六色的线和制作香包的布匹材料,精心一针一线缝制香包。庆阳的香包,流传已久,闻名遐迩。制作香包行针走线很讲究,各种小动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香包里的装填物是雄黄和各种香料,香气四溢,沁人心脾。用五颜六色的线和在一起就叫花花绳,编成手链和脚链戴在小孩身上,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端午节这天,人们在门框插上艾草,寓意平安顺意。小孩子们脖子上戴着香包,手上,脚上则戴着彩绳手链和脚链,兴高采烈的和同伴比谁的漂亮。男孩耳背夹了艾叶,女孩发辫上绑着艾叶,身上都涂抹了雄黄,高兴得不亦乐乎。
炎炎夏日,蚊虫活跃,雄黄,艾叶都有驱虫功效,蚊虫闻到避而远之,人们就会免遭蚊虫叮咬之苦。家乡的沟壑和梯田枧畔,就生长着生命力极强的野生艾草,人们用镰刀割回搓成草绳,晒干后晚上睡觉时点一根挂在炕头,蚊子就不会侵扰,蚊虫肆虐的夏天便会安然度过。
勤劳善良的家乡父老乡亲,饮食习惯受地域影响,端午节这一天是不吃粽子的。人们从来没有包过粽子,也不会包粽子,不是缺少包粽子的原材料。家乡的河滩地里生长着一片芦苇,大拇指粗的枝干,叶子宽大厚实,劈下来是包粽子上好的材料。但从来没有人尝试或模仿其他地方用芦苇叶包粽子。匠人们则将枝干经碾压加工后编织成苇席,铺在火炕上隔尘防潮,美观又经济实用,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家乡的人们端午节不吃粽子,而是用自家地里种的带有粘性糜子,黄灿灿的米粒小若鱼籽,在铁锅里煮稀饭,水分掌握得恰到好处,凉后凝结在一起,再浇上土窝养的蜜蜂摇出的黑蜂蜜,口感和糯米相似,粘粘的,香喷喷的,加上新鲜的原汁原味蜂蜜,味道好极了,这种吃法叫焖饭,是老幼喜爱的陇东美食。焖饭只有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才能做着吃,平时在人们的餐桌上很少见到。
多年也没有回过魂牵梦绕的家乡了,我儿时生长过的陇东家乡的山山岭岭,四郎河畔,淳朴民风乡俗,还有儿时美好的记忆,无时无刻总在我脑际回荡,两鬓霜染,感叹沧桑岁月不曾饶过谁。
[作者简介]:何俊德,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人,1968年出生,转业军人,现为央企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