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心溯英魂,以文韵传初心——《海棠花开时,念君青史间》
编者按: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英雄精神历久弥新。值此周恩来总理诞辰127周年之际,作者张庆明以一首《一二七载忆英魂:缅怀周恩来总理》为骨,以一篇抒情散文《海棠花开时,念君青史间》为翼,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构筑起一座致敬人民公仆的精神殿堂。这组作品如同一束穿越时空的光,既照亮了革命先辈的奋斗史诗,更点燃了当代人继往开来的使命担当。
海棠花开时,念君青史间
张庆明
一、诗魂开篇:以赤忱之笔锚定缅怀之基
《一二七载忆英魂:缅怀周恩来总理》
一二七载忆英魂,伟业千秋仰圣恩。
崛起读书怀壮志,南昌举义震乾坤。
长征万里留忠骨,统战八方铸国魂。
一五宏图开盛世,万隆妙策定乾坤。
清风两袖垂青史,浩气长存励后人。
这首诗凝结着深情,以“一二七载”的时间刻度、“英魂”“伟业”的庄重意象,构建起缅怀周恩来总理的精神坐标系。全诗以“en”韵贯穿,如黄钟大吕般庄重凝练,既回溯总理从立志报国到治国安邦的壮阔生平,更以“清风两袖”“浩气长存”定格其公仆本色,成为贯穿全文的精神脉络。
二、时空回溯:在历史长卷中寻踪总理身影
(一)少年立志:火种初燃的精神原乡
“一二七载忆英魂,伟业千秋仰圣恩。”时光冲刷不掉人民的记忆——在淮安驸马巷的青石板路上,少年周恩来听着母亲讲述“精忠报国”的故事,在课桌上刻下最初的家国理想;在天津南开学校的走廊里,他写下“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豪言,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如星火燎原。
诗句呼应:“崛起读书怀壮志”如同一道闪电,划破旧中国的沉夜。当同龄孩童还在嬉戏,他已将救国救民的担子扛在肩头,这份超越年龄的担当,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先声。
(二)革命洪流:淬火成钢的斗争岁月
“南昌举义震乾坤”是革命征程的第一声惊雷。1927年8月1日,他在南昌城头果断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用鲜血染红了人民军队的军旗。长征路上,他拖着高烧昏迷的病体过草地,以担架上的彻夜谋划为红军劈开生路;“长征万里留忠骨”,每一步泥泞都印刻着对信仰的执着。
在统战战场上,他是纵横捭阖的战略家:重庆谈判时,以“相忍为国”的胸襟化解危机;开国大典前,用“求同存异”的智慧凝聚各民主党派,“统战八方铸国魂”,让团结的力量成为新中国的基(三)建设春秋:擘画山河的治国诗篇
“一五宏图开盛世”书写着新中国的工业奇迹。他亲自审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让鞍山钢铁厂的铁水映红天际,让长春第一汽车厂的车轮碾出工业化之路。当“解放牌”汽车轰鸣着驶过天安门,当歼-5战机在蓝天划出银线,他在观礼台上的微笑,是对“站起来”的中国最温柔的注脚。
在万隆会议的会场,他展开“求同存异”的外交画卷。“万隆妙策定乾坤”——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写入《和平相处十项原则》,中国以谦谦君子之风赢得世界掌声,他用儒雅风度为新生共和国搭建起走向世界的桥梁。
(四)公仆本色:青史垂范的人格丰碑
“清风两袖垂青史”是最动人的生命注脚。一件穿了二十年的灰中山装,领口磨得发白却舍不得换;一顿简单的工作餐,常常是窝窝头就咸菜。邢台地震时,他踩着泥浆慰问灾民,一句“乡亲们受苦了”让无数人热泪盈眶;临终前,他叮嘱将骨灰撒向江河大地,“浩气长存励后人”,用彻底的无私诠释了什么是“人民的勤务员”。
三、时代回响:在传承中续写崛起篇章
站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闪耀光芒。重读这首七律,每个字都化作新时代的奋进号角:
- 少年志: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成为校园里的朗朗书声,年轻一代正接过理想的火炬;
- 奋斗魂:在脱贫攻坚的山村、在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在守护和平的维和战场,无数人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续写着“一五宏图”的辉煌;
- 公仆心:从“八项规定”到“脱贫攻坚”,“清风两袖”的廉政基因,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海棠花又开了,那抹绯红是人民永不褪色的思念。而最好的缅怀,是成为光——像他那样,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星河,让“中华腾飞”的宏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成为现实。
结语:
从“崛起读书”的少年到“浩气长存”的总理,周恩来同志用一生书写了“无我”与“大我”的壮丽篇章。当我们在诗文中重逢他的身影,看见的不仅是历史的星辰,更是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愿这跨越世纪的追思,化作新长征路上的坚定步伐,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对他最好的告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