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晨雾还未散尽,老家的群山便在熹微的晨光中露出轮廓。山峁间蜿蜒的羊肠小道上,三三两两的人影已经开始挪动,那就是拔艾的人群,山庄沟的马场湾尽是野生的艾草。每年的端午都有成群结队的男女去那里拔艾,晨雾和露水打湿了裤脚,艾草的清香却愈发浓烈。这,就是我记忆深处最鲜活的端午图景,也是刻在骨子里的乡土印记。
端午前夕,整个村子便沉浸在忙碌而温馨的氛围中。女人们早早地将前几日晾晒好的糯米和燕麦取出,燕麦做甜派,(也叫酒麸子)两种原料都是用清水浸泡,燕麦和米粒在陶盆里吸饱了水分,变得圆润饱满。孩子们则在一旁叽叽喳喳,好奇地问东问西,时不时伸手去抓一把糯米,感受那细腻的触感。男人们则负责准备粽叶,这些粽叶都是他们前些日子在山沟沟里采摘的,宽大厚实,带着自然的清香。
最热闹的当属包粽子的场景。院子里,几张老旧的木桌拼在一起,上面摆满了糯米、红枣、葡萄干等食材。女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熟练地包着粽子,一边拉着家常。她们的手仿佛有魔力一般,粽叶在手中翻飞,转眼间就变成了一个个精致的粽子。有的是传统的四角粽,有的则是小巧的三角粽。包粽子的手法也是各有千秋,有的紧实饱满,有的则带着独特的褶皱,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孩子们在一旁看得入迷,也忍不住想要尝试,却总是把粽叶弄得乱七八糟,惹得大人们一阵哄笑。
除了包粽子,端午的另一大特色便是插艾草和柳条。天还未亮透,村里的青壮年就会结伴上山,去采摘最新鲜的艾草、折柳条。艾草生长在山坡的向阳处,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在晨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艾草割下,捆成一束束,然后带回家中。家家户户的门框上都会插上艾草和柳条,据说这样可以驱邪避灾。艾草和柳条的香气弥漫在整个村子里,与粽子的香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端午特有的气息。
老家的端午,有着独特的仪式感。清晨,老人们会用露水为孩子们洗脸,据说这样可以让孩子在一年中都不生疮疖。洗完脸后,孩子们的手腕和脚踝上会系上五彩丝线,这些丝线是母亲们提前准备好的,颜色鲜艳,寓意着吉祥如意。五彩丝线要一直系到六月六,等第一场秋雨过后,才能解下来扔进水里,让流水带走灾祸。
正午时分,整个村子都飘着粽子的香气。揭开锅盖,热气腾腾中,一个个粽子晶莹剔透,软糯香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欢声笑语回荡在院子里。饭后,大人们会带着孩子去河边,将提前准备好的纸船放入水中。纸船上点着蜡烛,在水面上轻轻摇曳,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端午的老家,也是充满童趣的。孩子们都戴着各自妈妈做的香包,各种各样的都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都会挂在孩子们胸前,以此来炫耀一下妈妈们的手艺,他们每个人的手上,脚上,脖子上绑着五彩斑斓的花花绳在村子里追逐嬉戏,玩着各种游戏。有的玩捉迷藏,躲在麦草垛后面,或是藏在别人家的院子里;有的则玩丢沙包,你追我赶,笑声此起彼伏。还有些孩子会去山坡上采野花,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小仙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家的端午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端午的热闹劲儿似乎也少了几分。超市里各种包装精美的粽子琳琅满目,人们不用再像过去那样辛苦地自己包粽子。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端午的那份情感却始终未曾改变。每当端午来临,外出的游子们总会想起家乡的粽子,想起插在门框上的艾草和柳条,想起儿时与伙伴们玩耍的欢乐时光,想起妈妈亲手绑给自己手上的花花绳和戴在胸前的香包。
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时常怀念老家的端午。怀念那山间清新的艾草香和柳稍味,怀念母亲包的香甜的粽子以及她老人家做的香包和给我绑的花花绳,怀念村子里热闹的场景。那些记忆中的画面,如同老照片一般,在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老家的端午,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乡土的眷恋,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端午的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傍晚时分,天空突然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落下来。雨水打在屋檐上,溅起一朵朵水花;落在院子里,汇成一条条小溪。艾草在雨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更加浓郁的香气。孩子们在雨中欢呼雀跃,享受着这难得的清凉。大人们则坐在屋檐下,看着雨景,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雨过天晴,天边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整个村子仿佛被洗过一般,清新而宁静。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炊烟袅袅升起,又到了晚饭的时间。
夜晚,繁星点点,银河横跨天际。老人们坐在院子里,摇着小扇,给孩子们讲述着端午的传说和故事。孩子们依偎在老人身边,听得入神,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月光洒在村子里,给这个宁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古朴浪漫的色彩。
老家的端午,就这样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西海固人的记忆和情感,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喜怒哀乐。无论未来如何,我相信,端午的传统和文化,会在故乡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直传承下去,生生不息。因为,那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永远无法割舍的乡土情怀。
——————————————————
作者简介:王护君, 笔名山乡村夫。宁夏彭阳县人 ,中国散文协会、中国诗歌协会会员。文字爱好者,一个行走在墨香里的性情男子,喜欢在温暖的文字中寻找一种倾心的诗意生活,常有感性文字散见于网络平台和地方报刊。
详细住址: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和平小区二号楼
联系电话:
微信同号:15909548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