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泰山智库 郑末
在企业管理的领域中,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提升工作绩效,一直是管理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1964 年,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Vroom)在其著作《工作与激励》中提出的期望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复杂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框架。该理论紧密围绕员工动机与努力、绩效、回报期望之间的关系展开,揭示了员工在工作中的决策逻辑和动力来源。
核心观点:理性权衡下的工作动机
期望理论的核心观点指出,员工的工作动机并非单纯源于对奖励的渴望,亦非仅仅出于对工作本身的热爱,而是基于他们对努力与绩效、绩效与回报之间关系的主观判断。简单来讲,员工在工作时会不自觉地思考两个关键问题:“如果我全力以赴地努力工作,是否能够取得优异的绩效?”以及“当我取得良好的绩效后,我又能获得哪些对我有价值的回报呢?”只有当员工坚信努力与绩效、绩效与回报之间存在紧密且可靠的联系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认知中对员工动机的简单理解,强调了员工在工作决策过程中的理性思考。他们并非盲目地接受工作安排和奖励机制,而是在内心对各种因素进行权衡,从而决定自己的工作投入程度。例如,在一个销售团队中,销售人员不会仅仅因为公司设定了高额奖金就毫无保留地付出努力,他们会先评估自己的努力是否真的能带来足够的业绩增长,以及达成业绩目标后公司是否会切实兑现奖金。
理论内涵:努力、绩效与回报期望的交织
期望理论的内涵丰富且深刻,主要体现在员工动机取决于对努力、绩效和回报的期望这三个关键维度上。
努力 - 绩效期望(期望概率,E - P Expectancy)
努力 - 绩效期望,是指员工对自己付出努力后达成期望绩效的可能性的主观判断。当员工认为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当前的条件,通过努力有很大机会达成绩效目标时,这个期望概率就高;反之,则低。
以一位销售员工为例,假设他过往积累了丰富的销售经验,且近期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他觉得若每天额外多打 20 个销售电话(这是他为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就很可能完成本月销售业绩提升 20%的目标(期望达成的绩效),此时他的努力 - 绩效期望概率较高。然而,如果公司突然大幅提高销售指标,且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该员工即便意识到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但仍觉得难以完成任务,那么他的努力 - 绩效期望概率就会显著降低。
努力 - 绩效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员工自身的能力自信起着重要作用。对自己能力充满信心的员工,往往对完成任务、达成绩效目标抱有较高的期望。例如,一位技术精湛的工程师,在面对复杂的项目任务时,由于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有充分自信,他会认为自己通过努力能够成功完成项目,从而具有较高的努力 - 绩效期望。其次,过往类似任务的经验也会影响这一期望。经验丰富的员工在面对熟悉的任务时,基于以往成功的经历,会更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够再次达成目标,期望概率也就更高。相反,新入职员工由于缺乏经验,对完成复杂任务的期望概率可能相对较低。此外,任务的难度以及组织提供的资源与支持也至关重要。如果任务难度过高,超出了员工的能力范围,即使员工付出巨大努力,也可能对达成绩效目标缺乏信心。而当组织能够为员工提供充足的培训,使其掌握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或者给予足够的资源支持,如提供先进的设备、充足的资金等,同时为员工提供清晰的工作指导,帮助他们明确工作方向和方法,员工的努力 - 绩效期望就会得到增强。
绩效 - 回报期望(工具性,P - O Instrumentality)
绩效 - 回报期望,反映的是员工相信达成特定绩效水平后能获得期望回报的程度,体现了员工对绩效与回报之间关联性的认知。
例如,某公司明确规定员工完成年度业绩目标后,将获得晋升机会。若员工认为公司在过往一直严格执行这种奖励政策,只要员工达到业绩要求就一定会给予晋升,那么员工对这一联系的信任度高,其绩效 - 回报期望也就高。反之,如果公司过往存在不兑现承诺的情况,比如某些员工达到了业绩标准却未得到晋升,或者奖励标准随意更改,员工就会对绩效与回报之间的联系产生怀疑,进而导致绩效 - 回报期望降低。
影响绩效 - 回报期望的关键因素在于组织的奖励政策。一个明确、公平且一贯执行的奖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清晰地看到绩效与回报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和期望。例如,一家企业制定了详细且透明的绩效评估体系,根据员工的工作成果给予相应的薪酬提升、奖金发放或晋升机会,并且始终如一地按照这个体系执行,员工就能明确知道自己的努力会换来何种回报,进而提高绩效 - 回报期望。而管理者的信誉在此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管理者作为组织政策的执行者,如果他们能够言出必行,兑现对员工的承诺,员工会更加信任绩效与回报之间的关系;反之,管理者随意更改奖励标准或不兑现承诺,会严重削弱员工的这一期望,使员工对工作回报产生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工作积极性。
效价(Valence)
效价,是员工对获得的回报的价值评估。不同员工对同一种回报的效价可能差异巨大,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需求、价值观和偏好。
对于一位注重生活平衡的员工来说,公司提供的更多休假时间可能具有极高的效价,因为这能够满足他在工作之余陪伴家人、享受生活的需求。而对于一位渴望在事业上快速发展的员工,晋升机会的效价会更高,因为晋升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权力和发展空间,有助于他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如果某种回报对员工缺乏吸引力,即便员工认为自己能够通过努力获得,也不会产生强烈的工作动机。
效价受到多种个人因素的影响。个人的生活阶段是一个重要因素,年轻员工往往处于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他们可能更看重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因此培训、晋升等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回报对他们具有较高的效价。而临近退休的员工,由于生活重心逐渐转向稳定和保障,可能对稳定的收入和福利更为关注,相应地,这些回报的效价在他们心中会更高。此外,经济状况也会影响效价评估。经济条件较为紧张的员工,可能对薪资增长、奖金等经济回报更为看重;而经济条件较好的员工,可能更注重工作中的成就感、社会认可等非物质回报。职业发展目标同样起着关键作用,追求创新和突破的员工,可能对参与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获得创新奖励等回报更感兴趣;而追求稳健发展的员工,可能更倾向于稳定的职位和可靠的晋升路径。文化背景也是影响效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些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团队的成功和荣誉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团队奖励可能比个人奖励更具效价;而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中,个人的成就和回报可能更受重视。
期望理论用一个简洁而有力的公式概括:动机(Motivation) = 期望概率(E - P Expectancy)×工具性(P - O Instrumentality)×效价(Valence)。这意味着只有当这三个因素都处于较高水平时,员工才会产生强烈的动机去努力工作。例如,当一位员工认为自己通过努力工作有很大可能达成高绩效(高期望概率),并且相信高绩效必然能带来丰厚的奖金和晋升机会(高工具性),同时奖金和晋升对他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高效价)时,他才会充满动力地全身心投入工作,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
期望理论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要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提升工作绩效,就需要关注并优化这三个关键因素。通过合理设定绩效目标、提供必要的资源与支持、建立公平透明且一贯执行的奖励政策,以及了解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回报,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员工的期望,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