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内,一场对中国共产党未来发展走向起着关键作用的重要会议——中共七大,正在热烈举行。 走进延安杨家岭的大礼堂,毛泽东与朱德同志的画像醒目地悬挂在中央位置,由此可见,他们为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在军队中的崇高地位,早已深入人心,获得广泛认可。
礼堂两边墙上,24面红旗迎风招展,它们象征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24年的艰苦创业与奋斗历程。而在主席台的正上方,一条巨大的横幅高悬,其上赫然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依次在主席台就座,在场代表们纷纷起身,致以最热烈的掌声。伴随着《国际歌》的旋律缓缓响起,这场历经艰辛筹备的中共七大会议正式拉开帷幕。毛泽东在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中指出,彼时的中国面临着两条截然不同的命运之路:一条是光明大道,一条是黑暗歧途。而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使命,便是发展人民力量、壮大人民队伍,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最终胜利,为国家开创光明的命运前途。

中共七大,是一场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大会。时光流转,当年出席会议的代表,大多已离我们而去。然而,那些通过口传身授留存下来的珍贵记忆,宛如时光的纽带,让人们依旧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络,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其中徐徐铺展......
尽管七大最终圆满召开,可鲜有人知的是,那700名出席会议的代表,为抵达延安历经了千辛万苦。彼时战乱纷飞,代表们前往延安的路途,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甚至时刻面临生命危险。
不少代表来自沦陷区,需穿越敌人的封锁区,交通极为不便,他们有的骑马,更多的则靠双脚步行。因路途遥远、环境险恶,有人化装成商人、小贩或乞丐,甚至提前数年出发,日夜兼程;有的由游击队护送,有的借助伪军内部关系护送来延;还有的从国外辗转归来。
途中,部分同志遭遇敌人袭击,身负重伤,甚至牺牲。正是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延安的热切向往,让代表们历经艰险,最终汇聚于宝塔山下。


中央大礼堂于1941年动工修建,1942年竣工落成。礼堂整体建筑风格朴素大方且壮观秀丽,完美呈现出中西合璧之妙。其外观仿照苏联样式,内部则采用陕北窑洞式的石拱结构,可容纳上千人。在当时的延安,它是唯一一座拥有木梁和木柱的大型建筑。
前六次党代会均在他人所建房屋中召开,故而朱德曾风趣地表示,中共七大是党首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的代表大会。从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历时50天。就在这座自建的礼堂内,中共中央构建起第一座理论大厦——毛泽东思想。中共七大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之名,永载史册。
这755人分别来自8个代表团,即中直、晋绥、西北、晋察冀、晋冀鲁豫、华中、山东以及大后方代表团。中共七大的召开殊为不易,而这八个代表团奔赴延安参会同样历经艰难。 先来看距离延安最远、条件最为艰苦的大后方代表团。该代表团团长由时任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担任,代表团成员共计84人,其中包括李克农、邓颖超、徐特立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
党的七大制定了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即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
毛泽东同志着重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务必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为最高标准。
大会通过了新党章,明确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七大全面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有效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进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
1945年6月11日,大会举行了隆重的闭幕式,毛泽东发表闭幕词。他指出:“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这是一个胜利的大会,一个团结的大会” 。同时,他向全党发出鼓舞人心的号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毛泽东的这篇闭幕词,会后经整理修改,以《愚公移山》为题,收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成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篇章。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