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系于心头的乡愁
老兵
端午时分,小区院子里榴花似火,争奇斗艳,“榴花照眼艾蒿香”的诗句蓦地涌上心头。空气中弥漫的榴花香气,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瞬间开启了我记忆的闸门,将我拉回到小时候在在老家诗上庄的旧时光。
端午前夕,老家便氤氲着节日的氛围。大人们宛如勤劳的蜜蜂,各自忙碌起来。女人们围坐在一起包粽子,那泡发好的食材仿佛被施了魔法。粘高粱米颗颗饱满,好似白白胖胖的娃娃;黄色的黍子米金光灿灿,宛如细碎的金子;大红枣红得夺目,恰似晶莹的玛瑙;还有那五颜六色的豆子,如同璀璨的宝石般耀眼。包粽子的人手法娴熟,粽叶在她们手中上下翻飞、灵动起舞,不一会儿,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便在她们的巧手下诞生了。
煮粽子时,那香甜的气息顺着微风,悠悠荡荡地飘满整个村子。我们这些小孩子,被这香气勾得口水直流,像欢快的小狗般围着锅台转个不停。正所谓“未品粽子味,先闻糯米香”,这股香气,是童年端午最诱人的召唤。
端午这天,天刚蒙蒙亮,大人们就把我们从热乎乎的被窝里唤起来。说是要趁着露水还在,去采艾草。我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马驹,蹦蹦跳跳地跟着大人跑到村外的山坡上。清晨的露水打湿了我们的鞋子和裤脚,可我们全然不在意,眼睛只紧紧盯着那些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艾草。采回来的艾草,被大人精心挂在门框上,它们如同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每家每户,仿佛能驱走所有的邪祟与瘟气。
挂彩灯笼也是老家端午的重要习俗。各种颜色色的灯笼绳由青、粉、红、黄、白等色彩交织而成,宛如一道绚丽的彩虹。过去,大人们会手把手教孩子制作灯笼。记忆中的那时,一般用彩纸或者纸壳制作形状各异的灯笼。一般先把纸壳或者彩纸剪成,亦或折叠成方形或圆形,用浆糊粘成灯笼主体。彩纸剪出吉祥图案贴在表面。用铁丝弯成提手固定在顶部。在灯笼内横放铁丝, 他们先巧妙地编织出灯笼的骨架,那骨架如同精致的艺术品,每一处弯折都恰到好处。接着,小心翼翼地蒙上彩纸,再系上五彩的绳子。制作完成后,大人们把灯笼挂在房前的屋檐下,嘴里还轻声念叨着吉祥的话语。这灯笼,就像神秘的纽带,将我们与端午的祝福紧紧相连。孩子们手提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灯笼在村子里跑来跑去,互相炫耀着谁的灯笼更精美、更独特。那彩色的灯笼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恰似我们心中五彩斑斓的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制作和悬挂灯笼的人越来越少,这一传统习俗也渐渐蒙上了一层岁月的薄纱。
端午节前一天晚上,各家各户便开始煮粽子。煮粽子可是个讲究的活儿,大火、小火交替进行。只要开始煮粽子,那香气便如同灵动的精灵,飘出老远,引得人垂涎欲滴。儿时的我们盼着过节,很大程度上是盼着能吃到喜爱的食物。粽子要煮上三四个小时,之后一直在锅里泡着。早上起来,再重新加热,此时锅里会多上一碗独特的红糖水,那是专门用来蘸粽子吃的,当然,有时用白糖蘸着吃,也别有一番风味。光是想着那软糯香甜的粽子,我的口水便不由自主地打转。
到了晚上,吃过晚饭,一家人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月光如银霜般洒在院子里,给一切都披上了一层梦幻的色彩。我们一边喝水聊天,一边听老人们讲述屈原的故事。我们听得入了迷,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看到了屈原那忧国忧民

的身影,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悲愤与无奈。
如今,离开老家诗上庄差不多三十年了,端午的习俗也在岁月的长河中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小时候端午的那些记忆,如同璀璨的星星,永远镶嵌在我心中。每到端午,我都会想起老家的那些人和事,想起那热闹的节日氛围,想起那浓浓的乡情。这端午,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乡愁,它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紧紧地系着我的心,让我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来自故乡的温暖与牵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