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端午,总有人装模作样地板起面孔告诫在微信炫耀:"端午是祭祀节日,不能祝'节日快乐'!"好象谁祝福一句“端午快乐”,就是亵渎了屈原的英灵,玷污了传统文化的圣洁,给自己贴上了没文化的标签。这是一种文化原教旨主义的表演,是以"文化正确"对普通微友的文化绑架,是用“传统文化”的大棒对民众欢庆节日的粗暴干涉。我偏要说:端午快乐,有何不可?
端午节是中华众多优秀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本身经历了融合各种优秀文化的演变。据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论:端午节源自上古龙图腾部落的祭祀仪式,与屈原无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逐渐融入屈原传说元素,唐宋以来,就加入了赛龙舟、吃粽子的民俗。明代《五杂俎》记载,端午节"士人竞渡,百姓游赏",是全民欢庆的节日。既然是全民欢庆的节日,说句:端午快乐,有何不可!
请看万人竞渡的龙舟大赛,河里千帆竞发,舟中锣鼓喧天,岸上人声鼎沸!明明是万人空巷,额首称庆的欢乐节日,却非要人苦着脸,肃着神,装出一副悲圣悯贤的苦痛来,甚至一句“端午快乐”的祝福,都要被装逼有文化的人掴撑“没文化”吗?若真要"原汁原味"过端午节,那是否该废除所有后世添加的习俗,回到端午源头的图腾祭祀?文化从来不是僵死的标本,文化是流动的江河,《周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的是中华先民的“价值使命观”,“以文饰貌,以繁隆礼,以此养”才是文化的本真。
当然,一些文化专制主义者们构造了一套诡异的逻辑:悲伤才是高尚,欢欢就是浅薄。毫无道理地要求人们在清明必须肃穆,在端午必须哀戚,在中秋必须思乡。用"节日悲情"强迫民众,以“文化”绑架节日,就是将传统文化僵蛇化的暴力殴打群众。试问:谁不怕被亲朋好友、同事领导认为没文化,因此看似一句“端午快乐”,实则事关“被没文化”的恐怖群殴。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北京端午时"游人塞途,箫鼓沸天",清代《燕京岁时记》载:"士庶俱出郊外,名曰'踏青'"。古人尚且懂得哀思不妨欢庆,今人为何反要画地为牢?
更加诡谲的是那些个"文化警察"对真正优秀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毫无建树,他们不理古籍(可能不认识古字),不保护文化遗产,却对普通人的节日问候吹毛求疵。这种做派,难道不是鲁迅笔下"靠祖宗吃饭"的遗老遗少,以“有文化”为炫耀自己优越的工具吗?古籍《荆楚岁时记》明确记载:南朝就有端午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喜庆习俗,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端午"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是何等的热闹喜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情景应是当时的实景写照。
节日的本质是调节生活节奏的情绪。端午节有对先贤的追思,更有对夏至时令的迎接;有祛毒防疫的实用,更有龙舟竞渡的娱乐。唐代储光羲有诗:"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 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哀思与欢腾并行是古人过端午的样子,现代人过端午节互祝“端午节快乐”才是真正有文化有修养的君子之行。
在端午互道"快乐",传递的是对生命的热忱,对夏日的拥抱,对团聚的珍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任何矫揉造作,貌似"文化正确"的“有文化”者的伪文化行为,都是对传统文化本真的背叛。 尽管元稹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但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
今年端午,我就要理直气壮地向所有亲朋好友,同事领导说声"端午节快乐"。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文化生命自信,对端午节快乐心情的写真。毕竟,一个连快乐都要禁绝的传统节日是不可能穿越时空打动今人的心灵的!一个盲目的时代才会产生文化的沙漠,一群盲从的人,才是真正需要用文化填充大脑的人。
今曰端午节, 我偏要说:端午节快乐!大家端午节快乐!!!(刘自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