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颗贪心· 一片丹心
作者:韶年
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中,贪官污吏一直是人人痛恨的国之大害。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自己的背景、关系网、置国家的法律于不顾、巧取豪夺,谋取私利。既败坏了社会风气,又给国计民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重创,因此,这些贪官们往往是遗臭万年。
然而,这天下之事,也并非尽是绝对之时。明朝末年,在崇祯皇帝的手下,就出了一个“生前被万人唾骂,死后被万人称赞”的著名贪官——朱大典。
朱大典出身贫寒,勤奋敦厚。虽然因为家里太穷,连上私塾的钱都出不起,甚至曾一度栖身破庙。但这个人胸怀大志,人穷志不穷,始终有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发奋读书,经常站到私塾房前倚窗听老师讲课。时间久了,私塾先生便发现了他,并被他的好学、不甘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所打动,免费让他进私熟读书。就这样,朱大典靠着坚强的意志、巨大的努力,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在他35岁时,高中丙辰科进士。开启了他与众不同的别样人生;而生前与死后的形象,以及人们对他的评价、又有着云泥之别;这在历代贪官中,可谓是绝无仅有。
朱大典生于万历九年(公元1581),一生经历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是明朝为数不多的四朝元老。他的仕途早期也算是一帆风顺。从山东章丘的七品县令做起,一步步升任兵科给事中、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山东巡抚、最高做到漕运总督兼凤阳巡抚,是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朱大典的一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贪,史料记载,朱大典“性奇贪”,极度贪财好利,且为了攫取金银财货不择手段,在多地任职期间,“括取财贿,四库僚属,囊橐皆尽”。还用各种卑劣手段为个人谋取巨额财富。贪婪之名传遍天下,是一个人人痛恨的超级贪官。
朱大典在担任漕运总督期间,贪墨达到顶锋。明朝著名学者张岱,当时担任他的幕僚,“亲眼目暏了朱大典的贪横”,把朱大典的贪婪无度形象地比喻为“乳虎苍鹰,人拟其富可敌国”的程度。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大贪官,却有着一个更加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才干超群、文武全才、尤其是善于用兵。比如崇祯五年,明朝军阀孔有得、耿仲明等人发起“登州之乱”,叛明降清。带领着数万叛军席卷山东,接连攻克了十几个州县,直逼京畿。包括山东巡抚徐从治在内的数名朝廷大员丢了性命。崇祯派出的平叛大军亦是被打的溃不成军。整个山东形势危急。
在国家用人之际,朱大典虽是文官出身,却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受命于危难之际,肩负起了平叛重任。他招募训练了5000人的乡兵,身先士卒,带领人马杀上战场。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叛军主将孔有德等人,一向是以骁勇善战闻名。没料想,却被朱大典这样一介书生,杀得七零八落、狼狈不堪。先后杀贼将陈有时、乘胜围攻登州、斩贼帅李九成、几乎全歼叛军、孔有德眼看大势已去,只好仓皇乘船从海上逃走。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北京城破、清军入关、崇祯皇帝自杀、南明弘光王朝只坚持了一年多时间,就被清军击溃。在国家危亡之际,明朝一大批位高权重的文臣武将、如洪承畴、钱谦益、吴三桂等人纷纷投降清军。而贪官朱大典却经受住了考验,誓死不当亡国奴,誓与清军决一死战。
朱大典回到老家金华,散尽家财,把多年的积蓄全部捐出,购置火药军器,招募壮士,组织乡勇团练,日夜操练,守卫桑梓。1646年,清军大部队沿江南一带向浙江进军。金华只是一个小城池,与扬州、南京、杭州大城市相比,不值一提;清军认为,攻破金华,只是朝夕之间。而骄傲的清军做梦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竟让精锐的清军数次大败,久攻不下。不得已,只好以高官厚禄招抚朱大典,但朱大典不为所动,誓死不屈,撕毁招抚书,发誓抗清到底。
在经过了三个多月的殊死奋战后,终因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朱大典在城中陷入了粮尽援绝,守军伤亡殆尽的绝境,最后被清军破城。就在最后关头,朱大典表现出了非凡的英雄气概,他走进城中贮存火药的仓库,“投火绳药桶”,顷刻间人屋皆尽,在一声震天动地的轰鸣声中粉身碎骨,舍身取义。用生命实现了自己尽忠为国的愿望。
金华城破之后,为了不受清兵的侮辱,朱大典的妻妾们带着孩子全部自尽。想一想,这该是怎样一副惨烈、震人心魄的画面啊?
顺便多说一句:劝降朱大典、引领清军从金华城最薄弱处攻进城内的,正是东林党人阮大钺。
朱大典生前虽然是大贪官,但他舍死忘生保家卫国的壮举,在明未清初的国家危亡之际,让无数明朝人为之感动落泪,万人称赞。说他“婴城守婺,破家从忠,继之以死”,“浙东死事之烈,未有如大典者”。他用生命洗清了自己的污点;一颗贪心转化为一片丹心,成为万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作者名片;柳洪昌:笔名韶年,衡水市人,当代文学集萃平台签约作家,小说主编。现为《百度人才文学院》旗下《红豆文学名人堂》榜上诗家平台,特邀金牌金笔小说主编,《精品作家网》首席小说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