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作者简介:
萧祖能 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青年从军,执笔为戈,历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师政治部宣传科报道员,勤于海防前线锤炼文心,军旅笔墨常现各类报刊杂志;退伍后深耕政工领域,持高级政工师职称,主政大中型企业党委书记,二十载耕耘自成章法;公门履职亦未辍翰墨,时评政文常见诸报端;花甲归林不改书生本色,执掌萧山区老干部诗词协会秘书长,融身省市区等各类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散文诗词过百篇散见主流媒体,字里行间咏颂家国情怀。名曰:瞬逝戎马铸忠诚,一纸翰墨绘丹青。

散文:粽香时节
作者:萧祖能 - 杭州
又是端阳了。街上的超市和各种付食品店都排出了青绿的箬叶,杂货铺里堆着成捆的苇绳,糯米在食品店的木斗里泛着珍珠似的光。人们三三两两,提着袋子或篮子,挑选着些红枣、赤豆、鲜肉、咸鸭蛋等之类的食品,大约是预备裹粽子用的。
我向来是不大留心这些节气的。幼时在乡间,倒是常见母亲包粽子。她将两片箬叶叠作漏斗状,舀入一勺浸透的糯米,中间按一粒蜜枣,再覆以米,而后手指翻飞,捆扎停当。那粽子在沸水中煮上几个时辰,便溢出清香来。如今母亲早已作古,那粽香也随她一同消散了。
城里的粽子,却是另一番模样了。前日路过一家点心铺,见玻璃柜中陈列着各色粽子,有蛋黄鲜肉的,有八宝甜香的,甚至有鲍鱼海参的,价格自是不菲。店伙见我驻足,便堆下笑来,道:“先生可要尝尝新式粽子?今年流行咖喱味的。”我摇摇头走开了。
小区我家 隔壁的王大妈倒是仍循旧制。清晨便见她坐在门前的矮凳上,膝上搁着木盆,盆中是泡发的糯米。她裹的是最寻常的白米粽,无馅,只在中途加一撮碱,使米粒染上微黄。她裹得很慢,手指已不如从前灵便了。她的儿子在广州做工,今年又不回来过节。我问她裹这许多粽子作甚,她笑道:“分给邻舍们吃罢,一个人也吃不了许多。”
东门菜场的拐角处,有个脏兮兮老乞丐,常年盘踞在电线杆下。今日见他面前竟也摆着半只粽子,用脏污的荷叶托着,已经冷硬了。大约是哪个善心人施舍的。他并不急着吃,只呆呆望着街上往来的人群,那些提着礼盒匆匆赶路的人们。礼盒上印着"端午安康"的金字,在阳光下很是耀眼。
午后下了一场急雨,将街上的艾草气息冲淡了些。雨水积在路面的凹处,映出灰白的天色。小孩子们穿着雨靴在水洼里蹦跳,唱着跑了调的童谣:“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香满堂……”
我想起旧书上说,这节日原是禳灾驱疫的。如今瘟疫倒是真的来过,又似乎走了,只留下些口罩与消毒水的气味,混杂在粽香里,竟无人觉得异样。
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飘出煮粽子的蒸汽。那气味在潮湿的空气里愈发浓重,黏糊糊地糊在人的咽喉上。我忽然觉得,这粽香竟像是一味药引,引出人间百味来——有的甜腻,有的苦涩,有的平淡,有的早已馊了。
2025年5月3 0日上午于杭州

端阳怀古
作者:萧祖能 - 杭州
汨罗江畔鼓声稠,
竞渡龙舟忆未休。
蒲剑悬门驱瘴疠,
艾香绕户佑春秋。
九章天问昭星斗,
一卷离骚贯斗牛。
莫道忠魂随浪逝,
楚辞千古壮神州。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5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