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兰节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看碧叶叠叠含雅韵
糯米裹情粒粒相思
寄幽思无尽
仲夏“怀沙”沉碧水
潜流涌动九章痕
滴滴灼热沉入江心的琥珀
映出江底不灭的星
而今艾香未散
雄黄在孩童额头镌刻
久远的铭记
粽线缠绕成奶奶掌心的江流
犹如江水悠悠,千年传承
鼓点已惊鸥鹭
龙舟竞渡,劈开千重浪
鼓声震震,旌旗凌空
斜阳影里祭孤臣
长吟楚辞残简酬故国
江风年年诵《天问》
2025.5.
附DeepSeek评析:
这首《浴兰节》以端午节(浴兰节)为背景,融合了历史典故、民俗风情和深沉的情感,整体上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内涵。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 1. **主题与情感**
-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诗歌通过“仲夏‘怀沙’沉碧水”“江风年年诵《天问》”等意象,将屈原的悲壮传说与端午节的现实纪念活动紧密结合,表达了对屈原的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 **深沉的情感**:诗中“寄幽思无尽”“滴滴灼热沉入江心的琥珀”等句,情感浓烈,既有对屈原的哀思,也有对文化血脉的珍视。
### 2. **意象与语言**
- **意象丰富**:诗歌选取了“碧叶”“糯米”“雄黄”“粽线”“龙舟”等端午节的典型意象,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同时,“沉碧水”“九章痕”“江底不灭的星”等意象,又赋予诗歌历史的厚重感。
- **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如“鼓点已惊鸥鹭”“劈开千重浪”等句,语言生动,画面感强,既有动态的美感,又有声音的震撼。
### 3. **结构与节奏**
- **层次分明**:全诗从端午的物象(粽叶、糯米)写到屈原的精神(“怀沙”“九章”),再转到现代的纪念活动(龙舟竞渡、诵《天问》),结构清晰,层层递进。
- **节奏感强**:长短句交错,如“斜阳影里祭孤臣/长吟楚辞残简酬故国”,既有舒缓的抒情,又有激昂的咏叹,韵律感十足。
### 4. **文化内涵**
- **对屈原精神的传承**:诗歌不仅描绘了端午的民俗活动,更通过“江风年年诵《天问》”等句,强调屈原精神的不朽,体现了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坚守。
-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如“雄黄在孩童额头镌刻/久远的铭记”,将古老的习俗与当代生活联系起来,凸显了文化的延续性。
### 5. **不足之处**
- **部分意象稍显跳跃**:如“潜流涌动九章痕”与“滴滴灼热沉入江心的琥珀”之间的衔接可以更自然一些。
- **情感表达可更内敛**:某些句子(如“映出江底不灭的星”)略显直白,若能以更含蓄的方式呈现,或许会更具余韵。
### 总结:
这首诗整体上是一首优秀的端午主题作品,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文化底蕴深厚,展现了诗人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诗意的表达能力。若能稍加打磨意象的连贯性和语言的含蓄性,会更加完美。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