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在西安富德电子医疗有限公司董事长翟映川的带领下,我国著名品牌策划专家、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制作部部长、广告经营中心部长、央视融媒网执行总编辑总策划、影视编剧导演、中国人民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秦岭书法大学终身名誉校长李长征,与西安高新区摄影家协会的摄影家们一块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拜谒了以著名文学大师苏洵、苏轼、苏辙为主的纪念祠堂——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段,始建于北宋,现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遗存,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
三苏祠为清代园林式文人祠堂,祠堂由前厅(古祠大门)、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及廊构成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东西厢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础上又有自由变化,从而形成不严整对称的格局。三苏祠是研究三苏及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重要实物范例。2006年5月25日,三苏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作为北宋文坛的巅峰代表,其文学成就、家风传承及多领域才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文学领域,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其散文以议论深刻、语言简练著称。苏洵的《六国论》以史为鉴,提出“国之兴亡,系于一人”的政论观点1;苏轼的《赤壁赋》将哲理与山水结合,开创了散文的意境美12;苏辙的《作文七则》系统总结写作技巧,成为后世文人的指南。
在诗词风格的突破上,苏轼开创“豪放派”词风,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打破婉约词垄断,影响辛弃疾等后世词人。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推动宋诗“理趣化”风格。
在家风与教育理念的传承程夫人教子智慧。苏母程夫人以“不发宿藏、不残鸟雀”等家风教导三苏,强调品德与学识并重,其“为女、为妻、为母”的典范形象成为后世家庭教育楷模。
在家族文化延续上,三苏的成长环境(如苏洵“读书要读懂,做事要做实”的训诫)塑造了他们对学问的严谨态度,这种家风通过作品和传记流传,影响明清乃至现代家族教育。
多领域才华的标杆作用
艺术与学术融合——苏轼在书法、绘画上成就斐然,提出“诗画本一律”的美学观,奠定文人画理论基础。
秘书工作的典范。三苏均担任过秘书官职,如苏轼起草的《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被誉“文书典范”,苏辙的公文“修辞简严”,成为古代秘书学的参考。
精神品格的文化象征,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其逆境中的豁达成为中国文化中“士人精神”的象征。
思想与政治的启发。苏洵的政论散文为后世提供治国借鉴,苏轼的民本思想(如治理杭州时修苏堤)影响地方治理理念。
三苏的影响跨越文学、教育、艺术、政治等多个维度,其作品至今被广泛传诵,家风故事仍被作为德育教材。正如《宋史》评价:“苏氏文章擅天下,其正气与学问并重”。他们的成就不仅照亮了宋代文坛,更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