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姻记忆与时代变迁的交响
作者:王微波
在这个充斥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时代箴言里,我时常会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段质朴而温暖的婚姻记忆。作为六十年代生人,我们那代人的婚恋观,恰似一面澄明的镜子,映照出时代变迁中最动人的光影。
物质与情感的辩证法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八十年代,城里年轻人的婚姻憧憬被具象化为"三转一响带咔嚓"——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再加上照相机。这些如今看来平常的物件,在当时却是需要全家数年积蓄才能凑齐的"奢侈品"。到我成家时,时代已悄然进步:收音机升级为彩色电视机,组合家具取代了单一物件。虽然因家境所限,我的婚房只有自制的"三大件"(大立柜、写字台和胶合板床头),但妻子从未抱怨。那个年代的感情,就像老式缝纫机缝制的衣裳,针脚绵密而结实。
一场具有时代特色的乡村婚礼
父亲那句"成家就得在家里"的朴素理念,让我选择在老家农村举办婚礼。1980年代的县城,公房结婚已成潮流,但我们这些"有根"的当地人,仍执着于在祖宅完成人生大礼。农历腊月廿五那天的接亲队伍,堪称当时县里的"顶配":县长特批的切诺基吉普领头,大巴车、大卡车组成的车队在乡间土路上扬起欢腾的烟尘。这份"特殊待遇",现在想来仍让人心头一热。
藏在时辰里的乡俗密码
北方农村的婚俗暗藏玄机:同村若有几家同日嫁娶,必争"头彩"。我那支"豪华车队"却在这场无声竞赛中落了后——从县城到市里百余里的接亲路程,让我的新娘子成为当天最后一个进门的。凌晨三点的启程,八点过后的抵达,其他两家早已吃罢头轮宴席。这些如今看来可爱的"竞争",恰是农耕文明留在婚俗里的集体记忆。
写在时光深处的婚姻启示
当我在花甲之年重温这些片段,突然明白:真正的婚姻从来不是物质的堆砌。从"三转一响"到商品房、小轿车,外在形式不断更迭,但婚姻的本质始终是两颗心的相互温暖。那个没有婚纱照、没有钻戒的年代,我们用搪瓷脸盆装喜糖,用大红暖壶待宾客,却把最珍贵的理解与包容,装进了婚姻的"组合家具"里。
这些泛黄的记忆碎片,在当下天价彩礼、豪华婚宴的对比中,反而显现出历久弥新的光彩。或许,婚姻的幸福密码从来都不在排场大小,而在于能否像我们那代人一样,用缝纫机的耐心、自行车的踏实、手表的精准,共同编织平凡岁月里的永恒。
作者简介:王微波,退休公务员,爱好文学,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在中国诗歌网发布诗歌百余首,在省市报刊发布散文多篇,获国际诗词协会、国际诗歌网第三、第四、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奖,获2021首届《盛世千蕴杯》中华诗词诗歌大赛三等奖。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