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劳动与创新被视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双引擎,也是“从个体出发,让每一个劳动者都精彩”保护神。2025年5月1日,由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邓书宇主持的“三湖教育论坛”第29期线上论坛以“劳动与创新”为主题,汇聚众多教育专家和实践者,共同探讨劳动与创新在教育中的深度融合与实践路径。本次论坛不仅深入剖析了劳动与创新的内在联系,还通过丰富案例和精当建议,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从劳动教育的实践根基到创新思维的课堂落地,从个体成长到社会进步,这场思想盛宴为教育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今特选部分“精彩言论”“经典案例”“精当实施”,以飨读友。
精彩言论
孟国泰
劳动是最伟大的创新,创新是最伟大的劳动。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让每个劳动者都精彩。
劳动是创新的坚实基石,创新是劳动的华丽升华。
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教学。
创新是人的灵魂,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阔步向前的不竭源泉与动力。
邓书宇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
劳动与创新的话题意义深远,既有宏观视野下的趋势洞察,也有微观实践中的经验分享。
劳动与创新的价值需在教育中扎根生长,以劳动淬炼品格,以创新启迪思维。
华新
劳动与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双引擎,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以劳动为笔,以创新为墨,在时代的画布上绘就绚丽多彩的画卷。
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王德增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是教师劳动价值的当代阐释。
劳动是创新的基石,创新是劳动的升华。
创新反哺劳动,让其从体力付出升华为智慧创造。
郭丽
劳动与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它们相互依存、彼此促进。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让每个劳动者都精彩,是实现劳动与创新良性互动的重要保障。
劳动不是重复的体力消耗,而是带着思考的“创造之旅”;创新不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劳动升级”。
贾振才
创新与劳动不能画等号,但有劳动是存在创新的,而且还是大量的存在。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想引导学生创新,自己必须是个创新型的老师。
创新的劳动和劳动行动创新二者是一体化的,不能割裂来看。
经典案例
申青林的创新之路
申青林从学习电焊技术起步,自主研发水套热水锅炉、移动式玉米脱粒机、“制砂细砂一体机”等设备,获得96项国家专利,产品远销国内外。他的故事体现了劳动与创新的结合,通过持续的劳动实践和创新思维,实现了从普通农民到全国劳动模范的转变。
梁家河的劳动实践
国家最高领导人15岁到陕北梁家河,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村民修沼气池、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段经历体现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和为民服务的情怀。
校园微创新项目
某小学开展“校园微创新”项目,让学生自主设计课桌椅节能改造方案,涌现出27项获国家专利的发明。这一案例展示了劳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成果,通过真实的劳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精当实施
立足现实需求:教育创新需从现实需求出发,如疫情期间采用直播授课与线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学生居家学习的问题。
突破思维定式:打破传统教育思维,如开展“情景式作文教学”,创设充满想象力的情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整合多元资源:学校应整合多元资源,如开展跨学科融合艺术教育,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传授技艺,拓宽教育边界。
迭代探索:教育创新需不断迭代探索,如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调整分组策略和评价机制,提升学习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创新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如“三标课堂”理论,让学生各展所长,各尽所能。
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培养,如引导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优化教学流程:通过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如采用项目式学习替代单向灌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利用现代技术:善用现代技术赋能教育创新,如借助AI工具动态追踪学习轨迹,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持。
打破场景边界:打破校园与社会的边界,让教育与社区、企业联动,形成“大课堂”。
关注教师成长: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如通过培训、教研等方式,成为创新型教师,为学生创新提供引导。
通过以上提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本次论坛围绕“劳动与创新”主题展开的深入探讨,各位嘉宾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综述:青力、阿鹰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