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端午节感怀(贺铸体)
文/张体华(四川)
苍龙夜转天河近,碧浪涌、飞舟迅。角黍沉江忠魄问,艾符悬户,蒲觞酹恨,万古沧波印。
离骚读罢添霜鬓,香草佳人几回认。九曲声消湘浦困,岁时招魄,汨罗波稳,犹照秦关烬。

赏析:李文强
张体华先生的这首《青玉案·端午节感怀》以贺铸体为格,通过端午意象群与屈子精神的互文,成功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悲壮审美空间。词作在物候特征与历史记忆的交织中,展现了独特的艺术张力。
上阕以天象"苍龙夜转"起势,既暗合端午"飞龙在天"的天文背景(《易经·乾卦》),又以"天河近"营造神人交感氛围。"碧浪飞舟"的竞渡场景与"角黍沉江"的祭祀仪式形成动势对比,其中"忠魄问"三字巧妙将民俗行为提升至精神对话层面。艾符、蒲觞等物象的并置,通过"酹恨"的抒情动作,使物质民俗转化为情感载体,最终凝结为"万古沧波印"的历史钤记。
下阕转入内省维度。"离骚读罢添霜鬓"以身体性变化(白发增生)具象化阅读体验,与"香草佳人"的象征系统形成虚实呼应。九曲湘浦的意象群既是对屈原《九歌·湘君》的化用,又通过"声消""困"等衰颓语汇暗示精神传承的困境。结句"汨罗波稳,犹照秦关烬"构成时空蒙太奇:平静的江水倒映着焚毁的关隘,将楚亡之痛与秦暴之烬并置,在水的恒常与火的短暂中完成历史辩证思考。
此词最突出的艺术特质在于意象的考古学重构。作者将端午节的龙舟、粽艾等表层符号,与《楚辞》中的香草、湘浦等深层符号进行地层式叠加,通过"招魄"仪式这一核心动作,使当代读者得以触摸屈原沉江时的精神震颤。"秦关烬"的收束尤为精警,既暗合杜牧"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典故,又以灰烬的余温隐喻楚文化在毁灭中的永恒。
是值得欣赏和学习的作品!

破阵子·龙舟竞渡
许秉武(北京)
震千帆竞渡,旗扬百舸争流。
劈浪腾蛟穿雨幕,驭水飞龙跃箭舟。
健儿势未休。
角黍遥追屈子,忠魂长寄神州。
一卷离骚昭日月,万古湘江酹斗牛。
谁同竞上游?
临江仙·端午怀古(贺铸体)
启昌(武汉)
端午节龙舟竞渡,穷追锣鼓催神。榴花鲜灼映乾坤。户前挂野艾,玉腕戴丝纶。
屈子离骚传千古,星辰垂泣孤臣。九歌天问敛诗魂。汨罗江沈水,精魄史留痕。
钗头凤 沔阳小镇端午行
周欣祥
瑶池睐,龙舟摆,一声枪响惊天外。摇橹快,迎风迈,号子声声,鼓腾锣慨。赛,赛,赛。
银波晒,仙娥在,旅游名镇人人爱。张家界,李家寨,谁比湖乡,醉人生态。怪,怪,怪。
临江仙·端午寄怀(贺铸)
平安(湖北)
又见端阳舟竞渡,炊香米粽萦村。榴花灼灼映昌云。户前悬艾草,腕上结丝纶。
千古骚魂谁与祭?沦波垂泣孤臣。九歌天问裂霄坤。汨罗沉恨水,词魄耀星辰。
荷华媚·乙巳端午节触怀
雷永谦(陕西)
年年过端午。荆襄地、别是衷情如许。龙船千桨划,槌敲鼓震,号声牵万户。
岁岁愿、香粽虔心寄,带菖蒲艾叶,无邪长驻。惟闻得、贤人去,尘间混沌,历久经风雨。
满庭芳•端午情思
周维(北京)
榴火燃云,菖蒲挂户,满城新绿初裁。车流如织,高架入云陔。更有银屏焕彩,直播处、角黍香来。龙舟竞,浪花翻雪,鼓点破苍苔。
追思千古事,灵均浩气,激荡胸怀。念楚辞风骚,穿越尘埃。今看探幽“天问”,星河上、再展雄才。期赓续,精神薪火,灼灼照蓬莱。
涂明星 湖北
一剪梅. 龙舟会上
猎猎旌旗锁大江,红了朝阳,醉了风光。
健儿挥臂跃龙骧。 鼓点铿锵,神韵飞扬。
阳伞丛中一美娘,心又慌慌,眼又茫茫。
登高踮脚望情郎。轻舞罗裳,暗诉衷肠。
蝶恋花*端午寄怀(冯延巳体)
练亚芬(扬州)
碧艾菖蒲香满户,彩缕缠丝,角黍沉湘浦。欲唤灵均魂莫睹,沧浪依旧东流去。
竞渡龙舟鼙鼓怒,棹影如飞,破浪蛟龙舞。千古兴亡谁记取?楚江风咽牵人绪。
八声甘州·端午感怀 (柳永体)
杨玉萍 (福建)
正端阳令序韵悠长,艾影映晴窗。看龙舟竞渡,惊涛裂岸,气势昂扬。楚韵悠扬飘荡,千载墨流芳。一曲离骚赋,情满潇湘。
遥念灵均高义,叹奸邪蔽日,遗恨难藏。忆忠魂远去,浩气贯穹苍。想当年、怀沙赴水,志未酬、热血化星芒。今犹记、九歌传响,韵永流彰 。
浣溪沙·端午节
张希臣(北京)
蒲艾盈门角黍香,龙舟飞棹破沧浪。鼓催千楫竞端阳。
屈子英魂千载在,离骚遗韵万年长。且将樽酒酹沧桑。
江城子 • 端午(依苏轼体)
张秀荣(山西)
又逢端午号声鸣。粽儿呈。艾蒲馨。历史悠悠、先圣恨难平。祭奠故人心刻意,千载记,万家情。
继承传续脑中明。九歌哼,吊忠灵。天问吟哦、抒意表心诚。万代子孙常系念,怀屈子,遍乡城。
鹧鸪天-端午龙舟竞渡
文/夏可池(湖南)
鼓响锣敲动彩云,桡掀浪涌逐银鳞。
青年挺楫生威力,巨橹裁江出玉痕。
怀屈子,感河神,携雷挟电震宽津。
传承爱国豪情壮,世代龙雄夺冠军。
鹧鸪天·端午抒怀(晏几道体)
高树森(河北)
糯米端阳叶里藏,.甘甜柔软味芬香。
九歌传唱屈原祭,骚体吟歌四海扬。
食粽子,绣花囊。百舟争胜战罗江。
今时舞墨雄心阔,华夏诗魂永艳芳。
〔南吕 • 四块玉〕端午吊屈原(通韵)
杨泉源(湖北)
望神州,江河吼,鼓点咚咚赛龙舟,楚辞首首超优秀。屈子名,青史留,天地讴。
满江红•端午怀思
玉林军(河北)
节至端阳,人尽道、粽香盈陌。看处处、龙舟竞渡,鼓音雷射。水溅飞舟波似箭,旗飘岸畔声如炙。忆当年、屈子赋离骚,心忧国。
谗言妒,忠魂厄。湘水咽,悲风迫。叹郢都沦陷,此生难释。抱石怀沙沉浩渺,投江殉志昭清白。念今朝、四海祭英灵,情难息。
江城子
纪念屈原
文/秋天红叶(湖北仙桃)词范:卢祖皋
九州楚国雅辞风,屈平翁,赋诗雄。
绝唱离骚,天问九歌鸿。一片贞诚追美政,
沉汨水,展胸忠。
江河鼓乐震苍穹,普天同,气酣浓。祭祀灵均,竞渡立丰功。飞棹龙舟波浪涌,声彻宇,盛情隆。
【正宫•小梁州】祭屈原
张玉良(山西)
汨罗江上意悠悠。惜恨千愁。扬花献粽赛龙舟。情真厚。敬拜痛心揪。
(幺篇换头)离骚巨著诗文奏。仰天呼、世患民忧。书不平,行匡救,忠贞洁志,万世美名留。
水调歌头•端午随想
李绍萍(广西)
擂鼓九霄震,歌舞笑声稠。汨罗江底惊梦,沧漭载龙舟。岁岁千呼万唤,道是忧民忧国,真正几人忧。俯仰欲天问,谁解稻粮谋?
双桨飞,潮水涌,百花洲。濯缨渔父,依旧清浊自悠悠。堪叹灵均颂橘,上下索求无计,愤懑几时休!唯见滔天浪,滚滚向东流……
西江月·端午祭诗魂(柳永体 词林正韵)
梁敬梅
端午龙舟飞雪,故园艾草飘香。
汩罗天问恨悠长,独醒英魂悲壮。
竹叶香粳红枣,榴花新麦青杨。
千家万户祭忠良,爱国忠诚榜样。
康宁(山西)
下水船·端午吟(黄庭坚体)
缕彩光莹秀,霞染千山烟柳。艾虎香囊,长街瑞气盈袖。正竞斗,浪遏龙舟英武,雷鼓震天云岫。
酹清酎。犹记灵均瘦,独醒人间知否?泽畔行吟,沧浪濯缨依旧。诵橘句,欲唤椒兰为佩,终古湘魂相守。
忆秦娥·桦南过端午节随笔
文/付华山
端阳节。清江流域初生热。初生热。禾苗翠绿,异姿超越。
九农诸事勤缘结。开心造就新生活。新生活。门悬青艾,粽香难竭。
清平乐•忆童年(李白体)
田贺(长春)
霜欺鬓潦。往事心头绕。林带追虫惊宿鸟。溪畔摸鱼欢闹。
同挖野菜春郊。并肩快步学朝。回首沧桑如昨,童真犹自逍遥。
鹧鸪天·端阳节感吟
文/耿 速(黑龙江)
艾叶青青日子长,花绳五色系端阳。
五子胥魄长江怒,双目城门看敌枪。
张正气,树高昂,报仇兴国创辉煌。
群包粽子投波浪,众挂葫芦饮雄黄。
【正宫·小梁州】端午
张秀荣(山西)
节逢端午志情幽,思绪难收。缅怀曲圣意悠悠。雄黄酒,且酹楚魂愁。(幺篇换头)飘香糯粽街前诱。艾蒲悬、彩线缠柔。天问珍,离骚秀。中华青史,千古竞风流。
西江月•端午凭吊屈原
赵凯(辽宁)
户挂艾蒿驱祟,舟抛黍粽连涛。千江竞渡鼓声高,欲唤忠魂归棹。
天问犹萦云际,离骚引领诗潮。沧波浩渺碧空遥,独对青山凭吊。

七绝、赛龙舟(新韵)
李作华
击鼓催舟震九重,劈开云影变成风。
谁为浪里真蛟子?身伴雷声先入穹。
平安赏析:
李作华老师的这首《七绝•赛龙舟》,写得大气磅礴,极具艺术感染力,赛龙舟本来就是团结协作、勇争上游的热烈场面,彰显的是积极向上的活力。有关这方面的主题,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读后令人振奋。在艺术手法上充分运用夸张联想和想象,击鼓催发龙舟,鼓声震到九重霄汉,渲染热烈的气氛,“谁为浪里真蛟子”,体现了民众的活力和勇争上游的精神风貌。作品与所选的题材极为契合,佳作精彩,欣赏学习!
五绝.端午咏粽
武永尧(天津)
衣著青云缎,胸怀白玉光。
金丝系家国,锐角刺天狼。
七绝•五彩线
周云英(内蒙古)
裁得灵娲一段虹,端阳祈福在丹衷。
晨曦未起系双腕,和畅熏风始化融。
七绝·端午抒怀
墨含(仙游)
端午祥和汨水流,粽香飘溢四方州。
龙舟竞渡乘风过,不见当年屈子愁。
七绝 端午有怀
李振强(北京)
同湾靠海度端阳,艾草悬门米粽香。
不见龙舟齐竞赛,挥毫纸上祭忠良。
五律·端午祭屈原
樊徽(新疆)
龙舟追浪祭贤臣,角棕香侵泪水馨。
最忆忠魂端午日,报国赴死见丹心。
观龙舟赛
黎彩芬(广西)
粽雨连天锣鼓催,龙舟竞渡彩旗飞。
顽孙未懂离骚事,骑在肩头频助威。
七绝·端午祭屈原
李进义(河北)
香粽年年祭屈原,汨罗有恨问苍天。
端阳节里情难尽,一曲离骚万古传。
端午看龙舟赛
谢莎(湖北)
排湖鼓急赛龙舟,龙首巍巍劈浪头。
两岸摇旗声鼎沸,千帆竞渡展风流。
箬叶粽香
胡权儒(洪湖)
青青箬叶裹愁情,三角线缠投洞庭。
竞渡龙舟追屈子,抖音天问九歌屏。
端午节感怀
廖巨农(广西)
凉粽飘香艾叶妍,千舟破浪鼓锣喧。
忧民爱国春风漫,屈子黄泉露笑颜。
端午凭吊屈原(二首)
孙发亭 山东
汨罗江畔吊灵均,匡佐楚王为鼎臣。
诬陷不堪含恨去,离骚传世留绝伦。
端午怀屈原
路国军(河南许昌)
划舟吃粽祭英才,天问离骚寂寞哀。
骨傲诗香风雅美,百家敬仰韵花栽。

七律. 屈原祭
饶同道(仙桃)
汨罗逝水黯然流,眺望思牵总不休。
天问探寻昭四岳,九歌观止隐孤丘。
终怜素魄湘江去,忍看芳魂楚俗留。
滚滚屈潭千古泪,一腔热血著春秋。
饶同道先生的《七律.屈原祭》以汨罗江水为情感载体,构建了一幅跨越千年的精神画卷。
起句"黯然流"三字为全诗定调,将江水拟作绵延不绝的哀思,那日夜不息的流淌恰似后人永恒的追念。
"天问"与"九歌"的意象并置,形成宏大的精神对仗——前者如利剑刺破苍穹直抵四岳,后者似幽兰隐入孤丘暗香浮动,完整勾勒出屈原既刚烈又孤高的灵魂轮廓。
"素魄湘江去"与"芳魂楚俗留"构成精妙的时空对话,雪魄冰魂虽随江水东逝,却将精神基因镌刻在楚地风骨之中。
诗人以"忍看"二字作情感转折,道出对文化根脉既痛惜又珍视的复杂心绪。尾联"屈潭千古泪"与"热血著春秋"的意象碰撞尤为震撼,泪水的柔性与热血的刚性在时空熔炉中淬炼,最终凝结成照亮华夏文明的精神琥珀。
全诗以水为脉,以魂为韵,在八行之间完成了对屈原精神从地理到天理、从历史到永恒的诗意升华。
委实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端午祭屈原
王庆耀(深圳)
扼腕天垂泪,雨多添感伤。
蝉声鸣宛转,草色失芬芳。
蒲艾悬门碧,龙舟竞渡忙。
忠魂千载仰。正气九州扬。
角黍投江祭,离骚入韵长。
端阳今又至,举国为谁殇。
七律·端午
刘时发(湖北)
虎艾神奇治痘疮,龙舟威武破涛狂。
清晨竞渡集三国,静夜登楼读九章。
天问忧时人物恨,楚辞留世蕙兰香。
灵均抱石灵台在,墨客题梅墨宝藏。
注:梅,屈原在《离骚》里自比梅花,表达自己那怕处于困境之中,也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丽贝卡
端午节随笔
离骚一曲唱端阳,半卷歌辞警世章。
竞渡龙舟千古祭,同尝浊酒万年觞。
笙声水榭诉冤恨,艾草亭台伴楚良。
家国情怀人赞颂,汨罗江畔粽飘香。
七律•端午祭屈子
次韵饶同道先生许秉武老师《屈原祭》
罗洪学
湘波浩渺古今流,楚客遗风祀未休。
橘颂情凝云外鹤,离骚句泣岭边丘。
纫兰佩芷千年志,鼓枻沧浪一叶舟。
角黍投江长恨在,九歌回荡洞庭秋。
端午祭
王小静(甘肃)
地暗天阴柳岸情,端阳糯粽祭贤英。
门前艾草求祥兆,水上龙舟击鼓声。
敬仰忠魂仙骨傲,更尊勇气世人倾。
挥毫落泪良才赋,殉节投江万古名。
端午节
胡文保(湖北)
兰船开桨浪轻柔,慢解离骚屈子愁。
老叟襟怀藏远水,楚君诗意压高楼。
惊天鼓角龙舟竞,动地悲歌糯粽投。
文脉千年香墨著,忠魂今日盛情酬。
七律•端午寄怀
向四英(长沙)
五月端阳临仲夏,榴花似火映陂塘。
龙舟竞渡波涛涌,鼓角争鸣意气扬。
箬叶含香包玉粽,雄黄入盏祝安康。
千年屈子情难逝,浩渺诗心韵里藏。
端阳有怀
喻新华(湖南)
昌蒲艾粽献端阳,屈子冤魂荡楚乡。
报国无门忧国破,投江有恨叹江汪。
千秋史册讴贤士,万姓文章骂聩王。
缕缕云烟消旧梦,离骚橘颂总流芳。
七律·端午寄怀
朱厚义(湖北)
每逢佳节动乡魂,梦里重游友好村。
老宅残垣犬狂吠,门前高柳鸟鸣暄。
常思角粽糕点腻,又忆三蒸烧酒浑。
虎鼓声声九霄外,当年记忆永留存。
七律:端午抒怀
张丽华(白城)
端阳又至漫华鲜,显媚明光艳丽天。
解粽欢兴传玉盏,踏青恣放荡风鸢。
葫芦祐福窗旁挂,艾草除邪户侧悬。
奋起龙舟争上进,欣然落笔写诗篇。
咏蕙草怀屈原
晏斯林(湖南)
龙舟竞发鼓催征,蕙草堪怜正则情。
失道怀王违法度,忧民屈子抱忠贞。
汨罗江畔风波急,湘水津关涕泪倾。
园圃零陵香沁鼻,楚辞永颂九歌声。
七律 吊屈原
陈发金(江西)
白芷招魂泪水仇,三吴泪满屈原丘。
离骚有志惊天憾,抱负无门报国忧。
面帝忠言偏谄佞,劝君正道作鸿猷。
一腔热血空怀楚,痛失高才万古羞。
注:白芷,《楚辞,招魂》:“菉苹齐叶兮,白芷生”。
端午节
嵌句·旅舍忽逢端午节
赵黄娥(山西)
乡游结伴牧河方,碧水潺潺映凤阳。
旅舍忽逢端午节,窥园偶遇故人觞。
惊摇艾草迎儒客,悬挂丝绳佑室堂。
角粽飘吹甜万里,阖家幸福品幽香。
乙巳年端午节有感
孔德良(甘肃)
节期端午渡河凉,初夏进舟垂柳长。
日出东方映珠露 ,月悬西面早晨霜。
骚人墨客精神贵,才俊佳音粉黛香。
昨夜星辰乡镇雨,原来屈子在悲伤。
端午龙舟竞渡沧浪东
凌智捷(江苏)
龙舟破浪鼓声隆,端午波翻气势雄。
两岸旌旗飘彩影,一湾江水映青空。
齐心奋桨惊涛涌,协力争流壮志鸿。
盛世欢歌同此庆,粽香四溢韵无穷。
七律·端午品粽寄怀
王孝云(北京)
青芦覆玉裹琼浆,角黍盈盘漫古香。
玉枣凝脂如琥珀,金猪蕴馥泛霞光。
芝麻细撒千秋韵,桂子匀铺九畹芳。
莫道人间珍馐盛,独钟此味念端阳。
七律 端午情思常寄语
佘秀英(安徽)
豆糕米粽又飘香,艾叶菖蒲靠院旁。
端午情思常寄语,故人愁绪不相忘。
但言水阔贤臣泪,岂料云低志士亡。
赤胆忠心总抱恨,离骚桔颂万年扬。
端午思屈原
刘国君(辽宁)
蒲艾香浮绕旧村,雄黄一盏祭忠魂。
江沉角黍千秋恨,意涌离骚万古存。
天问尤悲云可泣,龙舟竞渡浪犹奔。
年年此日风兼泪,洒向苍茫楚水痕。
七律·端午感怀
蔡艳芳 (甘肃)
蒲觥共举敬潇湘,角黍频投祭郢殇。
艾虎门悬驱瘴疠,兰荪袖佩避灾殃。
离骚绝响传今古,楚调遗音励梓桑。
莫叹汨罗波浩渺,忠魂毅魄永流芳。
端午吊屈子
刘四云(仙桃)
菖蒲悬牖吊忠臣,鼓点盈舟竞渡频。
雷碾江涛吞郢魄,风翻楚调咽湘滨。
兰汤濯罢千秋恨,黄酒投残万古尘。
独向潇湘凝远目,龙旗猎猎卷残春。
端午节吟
武更明(内蒙古)
菖蒲似剑斩端阳,角黍沉江祭国殇。
天问九歌千载泪,离骚一卷满庭芳。
龙舟竞渡追忠魄,艾叶高悬避瘴乡。
莫叹汨罗波浪浊,清流自古在诗行。
七律·端午
名宇(辽宁)
五月端阳思渺然,汨罗沉玉锁苍烟。
山凝楚色猿啼血,浪拥湘魂鼓裂舷。
棹竞千帆冲晓渡,蒲香半巷记华年。
离骚读罢空庭立,风卷沧波化杜鹃。
鹧鸪天•端午(通韵)
神游(哈尔滨)
庚子端阳祭汨江,离骚字字泪行行。
民无入梦思屈子,官岂当权恨楚王。
离庶众,毁纲常,神州垢气透朝堂。
澄清玉宇生灵愿,盼等灵均上奏章。
端午吟
童志勇(江苏)
雨沐榴花红似火,风梳艾叶绿生烟。
汨罗角黍堆盘送,湘水龙舟叠鼓传。
最喜离骚明赤子,应知尔雅对苍天。
九歌气贯云虹外,一笑声随日月边。
端午节
王永标
又是南风裹粽香,汨罗祭祀历沧桑。
离骚雅韵垂千古,报国情怀化八方。
明志中流秦未已,立言青史楚堪亡。
龙舟竞发旌旗奋,漫卷涛声到海疆。
七律 端午节
张国山(吉林)
端午流方古道长,时逢习俗举樽觞。
金针翠袖仙人幻,彩线红衣玉女妆。
雨湿榴花无绝艳,风生艾叶有奇香。
龙舟水上成今日,凤辇江中对夕阳。
五律·端午寄怀
玉格格
端阳嘉节庆,蒲艾溢庭芳。
舟竞江流涌,诗吟古韵长。
忠魂千古仰,浩气满心藏。
缅忆离骚事,清风岁月彰 。
七律 · 端午咏屈子
王春庆(河南)
楚水茫茫泣断魂,荆州浩浩咏遗痕。
而今九问仍留世,亘古离骚早蓄根。
傲骨三分存社稷,悲歌万代震乾坤。
追寻祖辈忧民恨,共念先人圣士恩。
端午抒怀
刘凤林(湖南)
时逢节日粽飘香,祭酒忠魂痛断肠。
一卷离骚流百世,三朝天问九重觞。
承家志士英风烈,报国贤人正气刚。
万里龙舟争角逐,千年史册载名扬。
七律•端阳感吟(六)
文/周海峰(黑龙江)
节近花新遍八方,时临柳艳饮雄黄,
葫芦挂在窗门外,角粽盛来饭桌央。
伍子胥灵江底怒,屈原伟魄汨罗狂。
龙舟似箭朝前进,彩线如情向脖镶。
端午抒怀
邓 辉(湖北)
楚国灵均投汨罗,一腔热血唤沉疴。
千年忠义留青史,后世英雄唱九歌。
艾叶高悬香宅院,裹蒸软糯掷江河。
龙舟竞渡夺旗锦,端午佳辰感慨多。
(注:灵均:屈原的别号。九歌:屈原的《楚辞》作品。裹蒸:粽子的别称。)
端午情思
杨胜国(湖南)
五月江南喜气扬,龙舟竞渡浪花长。
菖蒲悬户安康佑,箬叶缠丝角粽香。
端午情思常寄语,离骚雅韵古流芳。
天涯共此冤魂祭,爱国忠君耀楚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