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头条济宁讯】 端午节前夕,济宁学院退休教授张振鸾的工作室内墨香四溢。老书法家铺展宣纸,挥毫写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子名句,雄浑笔力中尽显赤子丹心。
这位1938年出生于济宁的老艺术家,选择用最传统的方式迎接端午——以笔墨对话屈原,以书法传承爱国情怀。
张振鸾的艺术之根深扎在孔孟之乡的沃土中。这位济宁学院资深教授的字号为“六復”,斋名“復六”,暗含对传统与创新的双重追求。他以魏碑行楷见长,笔力雄浑而不失灵动,在黑白方寸间构建出深邃的艺术宇宙。
“张振鸾教授的书法,犹如古木参天,承载历史厚重又洋溢生命活力。”济宁书画研究会秘书长吴玉如是评价他的作品。张振鸾书法融合北碑的雄浑刚劲与行书的流畅自然,恰似山间清泉于岩间流淌,展现刚柔并济的美学境界。
步入老年,张振鸾教授的艺术生命反而愈发蓬勃。作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山东老年书法家,他现任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始终活跃在艺术传承一线。
张振鸾的艺术生涯中最令人惊叹的壮举,当属他为一块14米乘以2米的石壁题写近800字的碑刻《賦》。这不仅是对个人技艺的极限挑战,更是对书法艺术的至高敬仰。
这块碑刻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见证着一位老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当粽叶飘香的端午时节来临,碑文上流淌的墨韵仿佛与千年前汨罗江畔的吟哦遥相呼应。
2020年,他的作品《歌颂国泰民安》在山东省直离退休老同志书画云展中荣获一等奖。评委会评价其作品“展现爱党爱国、自强不息的时代风采”,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融合的典范。
端午不仅是粽叶飘香的日子,更是传承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时刻。“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张振鸾教授道出了端午的真谛——这个节日承载着对屈原的纪念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在金乡,济宁书画研究会主办“翰墨丹心仰圣贤”书法展正在举行。展厅中央,巨幅作品《离骚》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格外醒目,与张振鸾教授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
书法艺术正成为连接古今爱国情怀的桥梁。正如济宁书画研究会近期在“青华洞”举办的祖国统一主题书法展所彰显的:翰墨飘香中,流淌着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认同。
张振鸾教授的生活哲学朴素而深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他以实际行动诠释这一理念,在书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年轻心态,不断学习探索。
《春砚秋韵——张振鸾书法作品集》的出版,系统梳理了他数十年的艺术成就。书中作品凝聚着艺术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勉与执着,每一幅都是对传统的致敬与时代的创新表达。
在数字化快节奏的当代,张教授的书法创作如同一股清流。拒绝浮华技巧,在雄浑构架中灌注刚柔并济的美学境界,引领人们回归内心的宁静与纯粹。
张振鸾教授至今仍坚持每日挥毫数小时。在他的书案旁,一幅尚未完成的新作上墨迹未干,那是屈原《九章》中的诗句:“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端午将至,张振鸾的学生们将带着艾香粽叶来到老教授的工作室。当文福民手指抚过碑刻上那些深凹的笔迹时,千年的爱国情怀与当代青年的心跳在墨香中产生了共振。学生李继年由衷的感叹:“这何止是书法,分明是活着的屈原精神!”
(清 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