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5月20日,实达中学“从个体出发,聚焦三标课堂•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进会”隆重举行。洪洞三中教师刘志婷亲历了这一盛会并撰写了这篇文章。文章深入探讨了三标课堂的核心理念与实践操作。文章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致的观察,展现了三标课堂为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反思了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本文对于教育工作者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月中旬,我有幸与几位同事一同参与了原平实达中学举办的“从个体出发,聚焦三标课堂•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进会”。此次参会,我深感收获颇丰。
推进会上,孟国泰教授的精彩演讲令人印象深刻。他讲述了四个故事,其中辛勤老师的事迹尤为触动人心。辛勤老师,作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即便到了花甲之年,依然保持着对学习和创作的热爱,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不会老;活到老,创到老,不怕老”的信念。孟教授说:“人没有成熟这一说,因为成熟意味着腐烂的开始。拥抱成长,拒绝成熟。”“千创新,万创新,创新自己是根本;千道理,万道理,发展自己才是硬道理”。这些话语不仅展现了辛勤老师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决心,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要不断发展自己,追求卓越。孟教授最后的发问:“在座的老师们,你们长大了想做什么?”更是让我猛然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仍在成长的道路上,尤其是作为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不断发展自己,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
三标课堂,正是这样一种以追求学生个人发展为目标,推动学生建立自尊自立自强自爱人格的教育理念。它强调“以生为本,向生学习,为生服务”,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孟教授为此提出了五个“以”的教学指南:以素养为导向,以目标为导航,以任务为驱动,以流程为手段,以质量为标准。
“以素养为导向”,即立足于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核心素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目标为导航”,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立明确的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目标设置应有层级之分,包括基础目标、重点目标和难点目标,不同层级的目标对应不同的学习深度。这要求教师提前摸清学情,精准备课,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任务为驱动”,即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活动形式应多样化,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体验学习的乐趣。
“以流程为手段”,强调从个体出发,利用对子支撑、小组讨论、老师释疑等方式,逐步深入解决学生的困惑。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放心、放权、放胆、放手,真正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实达中学的边校长用“老师当导演,学生做主演”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这一理念下的课堂生态。
“以质量为标准”,则是衡量教学活动是否达成“让学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一终极目标的关键。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还走进了实达中学的课堂,近距离观摩了三标课堂的实际操作及其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真正动了起来,每个小组内的组长都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对子之间互帮互助,实现了自教自育、自评自价、自管自理。小老师们自信勇敢、神采飞扬,展现出了青春的朝气;而教师们则如同“麦田里的守望者”,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当然,要全面落实三标课堂,我们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教师观念的转变、学生观念的更新、学习目标的合理设定、课堂容量及深度与中高考考试要求的匹配度、教学效果的现场检测以及学生的综合评价等。但正如共同富裕是我们国家的终极目标一样,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持续努力,总有一天我们会逐步接近“学生自教自育,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的终极目标。
为此,我们可以将“三标课堂”分阶段实施。在初级阶段,我们应着重转变师生的教育理念,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通过逐步“放手”,从简单题开始,逐步过渡到难题;从一节课解决两个问题逐步拓展到解决更多问题;从教师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到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每一步都要循序渐进,层层递进,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总之,三标课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视角和实践路径。只要我们坚定目标、勇于实践、持续改进,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作者:刘志婷(洪洞三中教师)
青力点评
刘志婷老师的这篇文章深度剖析了三标课堂的核心理念与实践操作,通过亲历者的视角展现了这一教学范式为学生带来的积极变化。文章逻辑清晰,论据充分,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观察,展现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同时,文章也提出了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