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华山一条路
——速写青年书法篆刻家张锋超华山之行
文/云蒙山人
几天前,我打电话给张锋超,许久不见,想和他聊聊。没想到他却说,在华山,在南峰。
当时就想。金庸去华山论剑,游人去华山揽胜,香客去华山许愿,锋超这次去华山干啥?
也就3秒钟功夫,答案揭晓。锋超说,这次去华山。是刻字。电话里,我听不到南峰响彻山谷的风声,但可以感受到锋超君临天下的气势。当时就说,“哪天回来了,我和你这位登上华山的高人聊一聊,听你讲一讲这次华山刻字的故事。”
闲话少叙,夙愿得偿。这个既不晴也不阴的早上,我和锋超聊了4个小时,说的都是关于华山刻石的那些事。
锋超是怎么去的华山呢?简单的说。就是遴选通过。景区管理方其实是召集了很多书法篆刻家的,不过他们有些人只是书法家,有些人只是篆刻家,而打通书法和篆刻这这道壁这道壁垒的人不是很多,张锋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的作品被上传审核后,得到相当满意的评价,于是留下来,从事这项管吃管住,免费游华山,还每天获得千元以上薪酬的幸福工作。
在华山刻石都干些啥?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就是在巨石上刻一些提示语,比如“请勿攀爬”“有序通行”之类。然而,有点幽默的是,刻字者本人不得不鹞子翻身去下棋亭——不仅是简单的攀爬,据说还需要翻一个360°的跟头呢。锋超说,“石头上刻字,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相当一部分人不懂得书法的起承转合、轻重缓急,只是机械的遇到那儿凿那儿。而我却能按照书法书写的过程,体现出笔画的交错、叠加、呼应关系,因刻字总能得到老板的肯定。比如严禁攀爬的攀,横画很多。太细显得纤弱,太粗则显得笨拙。这个尺度如何把握?没有十数八年的书法家篆刻的功力,还真的是不好掌控的呢。”
华山之行,有何收获?听锋超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认识了许多业界精英,其中不乏渭南市榜书协会的创立团队,在书法、篆刻艺术上进行了深度交流。
二是深度揣摩了华山摩崖石刻。“像《只手擎天》之类的优秀作品,虽然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风采依旧。其中的有些作品虽然没有留下刻石者的姓名,但他们那精湛的工艺和在悬崖绝壁上舍生忘死留下传世作品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第三方面,就是对华山不同地区的石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华山东峰的石头最硬。白点里泛点红,是典型的玄武岩,而其他几个峰硬度则稍低一些,有的是芝麻灰。在东峰刻石难度最大,所以就选择了比较保险的隶体字。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不少自以为在书法和篆刻方面修为很高的能人,到了这里一天干下来就会发现,要么是体力不支,要么是眼力不够,要么是定力不足。华山刻石的队伍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高手中的高手……”
这次华山刻石之行,锋超的收获应该是满满的,以至于他说起来滔滔不绝,都轮不到我发表见解了。这恰合我意——我这次就是来倾听的,来学习的,来开眼界、长见识的。
缘分总是那么神奇。三十多年前,我曾和一位好友两登华山,也在锋超拍摄《只手擎天》巨幅摩崖石刻作品的下方携手合影。世事世事变幻,这位朋友已经离我而去,更让人觉得白云苍狗,且行且珍惜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醉心的交流总是那么短暂,转眼已到了接孩子放学的时间。我依依不舍的告别锋超,想着有合适的机会再跟他一起去享受免费的华山旅游,认识更多的良师益友。
归途中,突然有了灵光一闪的感悟。对于书法篆刻家来说,锋超已然认识到“自古华山一条路”。这条路,不是越俎代庖的索道,也不是投机取巧的捷径,而是被历史和实践检验了一条朴素的真理——天道酬勤。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下一次华山归来,锋超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必然大有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