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的回忆中,也有儿时的快乐》
作者/李生林
我是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五十年代末,在我七、八岁时就对那时的社会有了初步的认知。五八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六零年瓜菜代,(成人之后才知道那是为了还外债造成的)。生活相当的贫困,那时的我,只认为人生下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回想起来觉得那么的天真,那么无知。以下都是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的,如今年以花甲,可对儿时的经历,记忆犹新。随着年代的久远,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故事。
在物资匮乏与时代浪潮的裹挟下,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孩童们用最质朴的方式,在贫瘠的土壤中培育出专属于童年的快乐。这些被时光珍藏的片段,像散落在尘埃里的星星,照亮了那段特殊的岁月。
游戏中创造儿童乐园
在那时没有精致的玩具,孩子们却能就地取材,将平凡之物化作欢乐源泉。用瓦片打磨成的"石片"是最抢手的玩具,孩子们蹲在巷口玩"抓石子",指尖翻飞间,五颗小石片在掌心、手背跳跃,谁能一气呵成完成抛接动作,便能赢得伙伴们崇拜的目光。女孩们则热衷于"跳皮筋",用废旧自行车内胎编织的皮筋,在歌谣声中变成跳跃的舞台:"小皮球,架脚踢(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 还有自制的"铁环",用粗铁丝弯成圆环,配上一截短棍,奔跑时铁环发出的叮当声,成了弄堂里最欢快的节奏。还有用鞋子搭“喜鹊窝”、“跳房子子”、“闯拐”、“嘎啦格档”、“煽花片”等等好多好多有趣的活动。
自然馈赠的野趣时光
乡村孩童的快乐藏在四季更迭里。春天,孩子们去田地里,沟壑边,挖野菜,提着竹篮穿梭在田埂间,偶尔发现野草莓,酸甜的滋味能让人雀跃一整天;夏天的小河是天然游乐场,光屁股扎猛子、摸鱼捉虾,湿漉漉的裤衩晾在树枝上,笑声惊飞了岸边的水鸟;麦收前,孩子们最喜欢烧麦穗吃,虽然吃完后,手和嘴都黑得让人发笑,还是高兴的不得了。秋天跟着大人收玉米,偷偷在田埂上烤红薯,焦黑的外皮剥开,金黄的薯肉甜香四溢;冬日里,孩子们在结冰的河面上抽陀螺,鞭子甩得噼啪响,陀螺在冰面飞速旋转,仿佛转走了所有的寒冷。
记忆里的温暖瞬间
物质的匮乏反而让邻里关系更加紧密。谁家蒸了馍馍,香气会飘满整条胡同,好多人喜欢在门口吃饭,你家捞面,他家菜团子,互换品尝,孩子们端着小碗眼巴巴等着分食;为此相邻关系相当融洽。露天电影放映时,早早搬着小板凳占位置,银幕上的英雄故事让他们热血沸腾,散场后还模仿着武打动作打闹;过年是最隆重的时刻,即便没有新衣裳,也能吃到平时罕见的糖果,跟着大人贴春联、放鞭炮,压岁钱哪怕只有几分钱,也攥在手里舍不得花。
这些在困境中生长的快乐,带着泥土的芬芳与烟火的温度。它们不仅是童年的慰藉,更见证了特殊年代里,人们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与期待。
煤油灯芯晃又闪,
娘纳鞋底到夜半。
爹挑月光往家赶,
汗珠砸地能“冒烟”。
野菜糊糊填肚皮,
补丁衣裳四季穿。
赤脚踩过霜和雪,
泥巴裹脚把书念。
如今住进大高楼,
暖气空调不用愁。
保温杯里泡枸杞,
公园遛弯乐悠悠。
儿女视频传问候,
孙儿绕膝笑声牟。
往昔苦难成故事,
方知苦尽甘来稠。
李生林童趣回忆
2025.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