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25年5月20日,实达中学“从个体出发,聚焦三标课堂•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进会”在学校报告厅隆重举行。实达大先生代表纷纷发言,畅谈了他们的感想与收获。本文为李英岐的演讲稿,因时间关系,未能在会上及时分享。此文详述了“三标课堂”与教学考评一体化对接的实践探索与显著成效,展现了师生在此过程中的共同成长与蜕变,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与思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
我是实达中学初一历史教研组长。今天,我很荣幸能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与大家分享我们在“三标课堂”与教学考评一体化对接过程中的探索、收获与思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一、师生在“三标课堂”中的成功实践
1. 教师角色转型与教学方法创新
在“三标课堂”的引领下,教师角色实现了从传统知识传授者向“欣赏者”和“研究者”的转变。我们注重通过个体学习、小组合作、对子互助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孟国泰教授提出的“个体不会对子帮,对子不会小组帮,小组不会全班帮”的分层互助机制,在我们的课堂上得到了有效应用。教师动态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及时提供个性化指导,并引入自评、互评、他评等多元评价工具,实现了教学与评价的深度融合。这种模式下,教师更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通过即时反馈优化教学设计。
我们借鉴孟国泰教授的“三标课堂”理念,将每节课分为基础、提升、拓展三层目标。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课为例:基础层目标是学生能记住“军机处设立时间”和“文字狱案例”;提升层目标是分析“闭关锁国为何导致落后”;拓展层目标则是对比“清朝专制与英国立宪制”,思考制度差异的影响。教师利用“限时测评改”工具实时诊断学情,动态调整教学重点。
2. 学生主体地位与能力跃升
“三标课堂”通过“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的设计,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掌握到综合应用的进阶。我们采用“目标习题化、习题任务化、任务情境化”的小组任务形式,激发学生潜能。例如,在“康乾盛世是辉煌还是危机”的辩论中,学生分组搜集财政数据、农民起义案例等支撑观点,实现了从“被动听”到“主动学”的转变。
我们采用小组加分制,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贡献”等多维度评价学生,让内向学生也能展现才华。此外,学生分组完成限时训练、对子交互批改、展示命题意图和解题思路,形成了“人人都是小老师”的良好氛围,自主性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3. 教学评一体化机制的有效落地
“三标课堂”的闭环设计与教学考评一体化理念高度契合。我们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实时调整作业设计,形成了“预设—生成—再构”的目标优化路径。例如,在备19课时,我们设计了“对比探究任务”,让学生对比同时期清朝与欧洲的航海政策、科技发展,用数据图表呈现差异,从而深入理解“闭关锁国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二、师生在“三标”中共同蜕变
对教师而言,“三标课堂”促使我们从“知识搬运工”转变为“学习设计师”。在备课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如“以今鉴古”,用现代开放政策的成果反推闭关锁国的弊端,提升了教学效果。
学生的变化同样令人惊喜。在“评标”环节,我们组织辩论会,让学生围绕“君主专制在古代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小张同学等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通过查阅大量中外历史资料,提出了独到见解,赢得了满堂喝彩。这正是“三标课堂”赋予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深耕“三标”,再攀教学高峰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不足,如评标环节有时流于形式,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度低。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改进方向:
1. 细化评标标准:制定更详细的评标标准和时间规划表,提高评标环节的高效性和有序性。例如,设计“历史学习三维评价表”,从知识掌握、思维深度、合作表现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2. 创新学习形式与小组合作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分组,设置多样化的小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并发挥优势。例如,在学习《丝绸之路》时,我们计划引入沙盘推演游戏,让学生分组模拟清朝决策层在“开放贸易”与“闭关自保”中的选择,直观感受政策带来的不同结果。
3. 深化教师教研:开展“一课三磨”活动,通过全组打磨、不同教师试讲、对比课堂效果、总结优化等步骤提升教学水平。同时,邀请历史教学专家线上指导,提升目标设计的精准度。建立“师徒结对”机制,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老师们,历史课堂不仅是传授过去,更是启迪未来。“三标课堂”与教学考评一体化的对接实践让我们看到了教学的无限可能。让我们继续带着热情和智慧,不断探索和实践,把历史课堂变成点燃学生好奇心的火种,也照亮我们自己的教育之路!
作者:李英岐(三晋名校实达中学大先生)
青力点评
此文以实达中学的历史教学实践为例,生动阐述了“三标课堂”与教学考评一体化的对接过程与显著成效。文章逻辑清晰,案例丰富,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师生在“三标课堂”中的成长与蜕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是一篇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佳作。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