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翱翔
沿着乐昌坪石皈塘那如绸带般蜿蜒的公路缓缓前行,仿佛是在时光的长河中溯流而上,皈塘革命老区那神秘而迷人的轮廓,也在视线里渐渐清晰起来。这片土地,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被红色的血脉深深浸润,每一页都藏着九百年农耕文明细腻的肌理,而在时光的缝隙中,又蓬勃生长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无限希望。当百亩格桑花在忠臣寨梯田里如海浪般翻涌,当李氏宗祠那古朴的飞檐轻盈地掠过21世纪如絮的云朵,皈塘的美,正以一种多元且震撼的姿态,毫无保留地向世人徐徐展开。
古寨花海:岁月沉香里的田园诗
大公冲的风,宛如一位温柔的使者,轻轻掠过七月那片如梦如幻的格桑花田。在不远处,忠臣寨那饱经沧桑的石墙,在斑驳的光影中若隐若现,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段绵延了四百余年的古城墙,像是历史忠实的守望者,它的缝隙里,爬墙虎早已肆意生长,交织成一片翠绿的帘幕,随风摇曳。而在青砖的凹陷处,苔藓正悄无声息地酿着岁月的甜蜜,那一抹抹深浅不一的绿,仿佛是岁月为它镌刻的独特勋章。
沿着古老的石阶,缓缓登上寨顶,眼前的景象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梯田如同一架架通往云端的天梯,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而那花海中的蜂蝶,正忙碌地穿梭其中,它们轻盈的舞姿与百年前戍守战士坚定的脚步声,仿佛在时光的长河中重叠交织。遥想当年,这里曾是抵御匪患的坚固堡垒,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与坚守。而如今,它已华丽转身,成为“农业 + 旅游”创新发展的试验田。经过精心的建设与规划,每到十月,那70亩曾经撂荒的梯田,便会奇迹般地变身成为花的海洋。波斯菊与硫华菊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它们娇艳的身姿仿佛在诉说着复耕农民辛勤劳作的故事。当农民们弯腰耕耘时,那滴落的汗珠里,映照着的正是乡村振兴那充满希望的美好图景。
赤色印记:石缝里长出的英雄史诗
李氏宗祠,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家族荣耀的建筑,那雕花木窗就像时光的滤镜,滤过了百年的悠悠光阴。走进宗祠,当年朱德、陈毅、李传楷、谷子元、李光宗等革命先辈们用过的桌椅,依然静静地伫立在原处,仿佛在默默等待着主人的归来。正厅之上,“英烈传家”的匾额,历经岁月的打磨,已然泛起了一层温润的包浆,然而,在日光的照耀下,它却愈发显得耀眼夺目,仿佛在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这里,供奉着36位皈塘英烈的名录,他们的名字,宛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这片土地前行的道路。玻璃展柜里,李传楷的钢笔,笔尖虽已不再锋利,但它曾经书写过的热血篇章,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李家泉的布鞋底密信,那密密麻麻的字迹,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革命斗争的惊险与艰辛。
走出宗祠,狮子岩的溶洞仿佛一座历史的博物馆,洞壁上留存的弹痕,宛如岁月的伤疤,无声地控诉着战争的残酷。圆通庵的香案下,曾经藏过传递革命信息的电台,那微弱的电波,曾在黑暗中传递着希望的曙光。而在皈塘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总有人们新添的野菊,在风中轻轻摇曳,它们宛如一群忠诚的卫士,默默陪伴着那些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们。
最让人震撼的,当属红军岩(牛栏冲大岩洞)。洞壁上“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虽历经风雨的侵蚀,颜色已渐渐褪去,但它却如同一枚永不愈合的勋章,深深地嵌在粤北的山体里,成为了那段革命历史最有力的见证。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当年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时光褶皱:活态传承的古村密码
大岭下古村,就像一位沉睡在时光深处的老者,静谧而安详。村中的红石板路,历经二百年岁月的打磨,早已变得光滑发亮,仿佛一面镜子,倒映着岁月的痕迹。四合院的飞檐,依然保持着比翼齐飞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昔日的繁华与风采。窗棂上那精美的蝙蝠与壁虎雕刻,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客家人对“福至”与“避祸”的美好期许,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古老的文化传承至今。
轻轻推开某扇木门,吱呀一声,仿佛是打开了时光的大门。也许会撞见阿婆在天井里晾晒梅干,竹匾里那金黄的梅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与门楣上“耕读传家”的砖雕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这画面,不仅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家族美德的坚守与弘扬。
而更妙的,要数燕子窝岩壁。每当夕阳西下,余晖如同金色的纱幔,将半圆的石拱染成了琥珀色,如梦如幻。此时,成千上万只雨燕归巢,它们在空中盘旋飞舞,那黑色的剪影与八十多年前游击队员穿越山林的身姿,在时光的长河中奇妙地重叠。在这里,自然奇观与红色记忆,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们感受到历史与自然的完美交融。
山水新章:田园牧歌的现代注脚
新岩下的果园里,那一颗颗饱满的脐橙挂满枝头,沉甸甸地压弯了树枝,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给这片土地的金色宝石。它们那鲜艳的橙黄色,与远处红军岩那独特的赭石色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金生园农场里,现代化的智慧灌溉系统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喷头喷洒出的水珠,在阳光的折射下形成一道道绚丽的彩虹。而在水口村,古老的水车依旧在潺潺的溪流边缓缓转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现代与传统的奇妙组合,在同一片蓝天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时空叠印,让人不禁感叹时代的变迁与传承。
最动人的,莫过于京口村的“桂花长廊”。这条长达3公里的花带,是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义务栽种而成。春日里,樱花烂漫,粉白的花瓣如雪花般飘落,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梦幻的地毯;秋日时,金桂流香,浓郁的芬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心旷神怡。母亲河里,新放的鱼苗欢快地游动着,它们搅碎了天边如血的晚霞,泛起层层金色的涟漪。这景象,正如当年他们的祖辈,用竹筒饭和草鞋支援红军时,眼里倒映着的那星星之火,虽然微小,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与希望。
精神原乡:永不褪色的皈塘叙事
在皈塘村史馆里,一支锈迹斑斑的鸟铳,静静地陈列在展台上。它那斑驳的外表,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农军英勇抗敌的故事。旁边的铝茶壶上,“革命到底”的刻痕依然清晰可见,那是革命先辈们坚定信念的见证,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无法磨灭。
每年清明,都会有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烈士碑前。他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血洗皈塘”惨案的惨烈与悲壮,但他们却能记住谷子元、李麻子(李林)在岩壁上刻下的箭头,记住古村门楼砖缝里嵌着的弹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记忆,却如同种子一般,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红色的基因,等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根发芽。
当研学队伍的大巴缓缓碾过西京古道那历经沧桑的青石板,当露营者在燕子窝岩壁下点燃温暖的篝火,红色基因已如同春雨般,化作民宿的灯盏,为游客照亮前行的道路;化作果园的蜜露,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它在乡村振兴的脉络里静静流淌,赋予这片土地新的活力与希望。
皈塘的美,是石墙上的苔藓与花海的激情碰撞,是祠堂梁柱间残留的硝烟与果园里四溢果香的完美交织。她静静地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界处,左手紧紧牵着“黄洋界上炮声隆”的烽火记忆,那是对过去岁月的铭记与敬意;右手稳稳托举着“百县千镇万村”的时代期许,那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当你轻轻地踩过忠臣寨的残砖,用心地触摸大岭下的雕花窗棂,你会忽然间懂得:真正的红色土地,从不是凝固的标本,它更像是门前那条永不停歇的溪流,永远奔涌着新的浪花,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在时光的长河中,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作者简介:
李翱翔(笔名:江帆),酷爱文学。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有近千篇散文、游记、报告文学、政研论文发表于县(市)、市、省、国家级刊物,曾多年多次代表乐昌市水利系参加“韶关市水利系统职工政研论文”比赛,荣获一、二等奖5年/次(连续5年获奖)、省、市、市(县)文学作品征文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