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屋(四)
文/吴德忱 诵/云淡风清
在和老人家的交谈中,得知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在新农村规划建设政策扶持下,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家沟过去一间砖瓦房都没有,可现在一间草房都看不到,家家盖起了小楼房,通了自来水、天然气,冬天实行了集中供热。这里山清水秀,道路整洁,是远近闻名的一个旅游景点,每年的旅游收入千万之多。杨大婶家更是了不得:他大儿子在山下开了一家矿泉水饮料厂,每年的税收上千万,过去的农民不少都进厂当了工人;她的二儿子进城搞房地产开发,也发了大财。当我问她怎么不住楼房享享清福时,她笑笑说,“住不惯。这里多好,草屋好,风景好,空气好,心情好……”。一连说出十几个好,连我也被这些好字感染了,觉得这里清爽的空气比城里闷热烦躁的气息真的好多了。
“大婶,怎么到山上来住的呀?”我知道山上是不能住人家的,故意问了一句。
“是呀,这里原是个防火点,你大爷主动要求当义务巡林员,他上山,我也就跟过来了。这不,一晃二十多年啦”。
“那我杨大爷呢”?
“巡山去了”。她说,“你大爷比我硬实,每天都要走几十里山路巡山,你看”。说着,她用手指着满墙挂着的“护林模范”奖状和杨大爷和省市领导照的照片,从她的言谈举止中感觉到她内心的喜悦与自豪。
我站起身,走到这些奖状前,一一观看,内心充满敬意,也对杨大爷倍加赞赏。正当我全神贯注浏览照片时,杨大婶把妮娜领到我的面前。
“这是我的孙女,在师大艺术系学美术”,并对她孙女说,“你叫吴叔吧。你没出生时在咱们村工作过”。
妮娜客气的向我鞠了一躬,叫一声,“吴叔好”,显得很有教养,落落大方。
“大几了”?我问。
“大一”,她回答。
“放暑假了,来看看爷爷奶奶,是吗”?
“是”。
这时,我看见客厅的另一端立着一个画架,上面有一个半米大小的画板,于是走了过去。妮娜也跟了过来,有些腼腆地说,“画的不好”。
我在画板上仔细端详,见上面栩栩如生的正是这座草屋,这座今天让我遮风避雨的草屋,这座这一带唯一保留下来的草屋。画上的草屋,背靠青山,左右两边苍松翠柏环绕,草屋的正面异常开阔,一条沟壑横在远方,沟壑的那一面是一座挺拔俏丽高耸入云的山岚,与眼前精致别无两样。我回过头来,对妮娜说,“画的好”!
她显然有些受宠若惊,连连说,“不好,不好”。
“你为什么不主画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而只把山水作为草屋的陪衬呢”?
她不加思索地说,“山水是永恒的,估计千八百年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可这草屋就不一样啦,说不上哪一天就拆除了呢。再说了,这毕竟是爷爷奶奶的居所呀”。(待续)
作者及诵者简介:吴德忱,长春市人。退休老者,喜欢独处。每天,清茶一杯在手,品春夏冬秋;每日,弱笔轻风,写诗词歌赋。
主播:云淡风清,山东济南人,喜欢文学,爱好朗读,愿用自己的声音传递温暖,传递仁爱。
